二月二为什么给老人定寿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51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3:18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据说,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编辑本段二月二在各地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山东省汶上县
  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特别是汶上县南站镇在这天还是闻名中外的土地庙子骡马大会,远在、内蒙的提前赶着牲畜来赶会,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参加这个物质交流大会。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用砖压好,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还有吃炒豆子(这种炒豆子被当地人成为“料豆”,又称“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黄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说料豆子。 每年农历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区,像西北、山东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俗,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的习惯,提前几天用佐料把黄豆泡好,晾干,这天炒好,相遇时 相互交换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黄豆。孩子们走到那家,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料豆(既炒的黄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这天不允许喝糊犊(用面粉做成的汤),特别是家中有属龙的更是不行,传说怕糊龙眼,命不长寿,这天只能吃面条、水饺。水饺馅子是从农田中挖的荠菜、春节的肉,加以佐料制成。县城在这之前就有卖荠菜的。这天妇女不能在房中梳头,不然,屋中会掉蚰蜒。而且,妇女也不能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过了二月二,农民就开始忙农活。[山东汶上的民俗]【竹林听书编辑】
北京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山西省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晦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西北
  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东北
  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   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农村早起有挑龙蛋的风俗,天还没有亮的时候,男主人用水桶从村里的水井里打水,相传二月二的水井里会有龙蛋,挑回家里以求风调雨顺,取吉祥之意。   福建福州   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贵州黔东南   “敬桥”是台江苗族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时间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到了“敬桥”这天,当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盛装前往“敬桥”,儿童穿戴一新,胸前都挂着装有彩蛋的网袋,堪称为苗族的“儿童节”。在敬桥架桥饮宴中,若遇过往行人,首次前来踩桥,认为是吉祥之兆,桥主要留住就餐,热表款待,并以彩蛋和糯米饭相送。 “桥”分别安置在田头、水沟或行人道上,也有铺在路面的方便过往行人行走,歇息修阴积德以求人丁兴旺。架设的桥有家庭为单位架的;氏族群众架的;整个村寨群众架设的公共桥等三种。“敬桥”以家庭为单位,各有专门的“桥”供祭祀,不能随意去乱敬某一座“桥”。“敬桥”必须先架“桥”,凡婚后不育、生女不生男或生男不生女的苗族妇女,可请巫师察看手纹,如确定需要架“桥”求子,便可架“桥”。“桥”的材米根据所架设的地点而定,有用杉树枋、木板、块石,木凳。架“桥”请鬼师主持用一尺二寸布(黑白均可)、一无二角钱、五斤米、三尾鱼、三个鸭蛋或一只鸭作祭品。在举行仪式时,巫师口念“祝词”求神灵保佑,尽早给这家人送孩子来,并使这家儿女满堂,等等。“桥”架好并举行祭祀后,即结束“架桥”仪式。以后,每逢二月初二都要祭祀一次,在三年内如果生了孩子,即在生小孩后的第三年举行“圆桥”,以示报恩,以后,连续敬祭。举行这一仪式时,祭品较架“桥”时使用的祭品贵重一些:如果“架桥”时用蛋,这时则用鸭,“架桥”时用鸭,这时则用一只小猪,以表报答之意。如果三年内没有生孩子的就仍继续“敬桥”到生孩子为止。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诗词
  农历二月二日感怀   刘小烽   此日龙抬头1,   抬头龙见喜。   南屏借东风,2   万里波涛起。   注:1.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为民问龙抬头节。   2.南屏借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诸葛亮在南屏山筑七星坛作法,借来东风,因此而使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火烧赤壁,大胜曹军。   节日迎龙活动;冀中地区,农历二月初二,又称二节二,有“龙抬头”之说。是日清晨,村民争先恐后担水引龙。有谁家先把龙引到家,谁家庄稼长得好之说。另外,还有拍炕头、打旮旯、忌早饭吃粥之习俗。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散文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作者 何林    二月二,炒料豆,最起码在鲁西南农村是一个很盛的风俗。过了春节,闹罢元宵,二月二,在农家人的节目单上,也是一个排在第三位的庆典。尽管就节日气氛、隆重程度而言,远远比不上春节和中秋,但在农家人的眼里,其地位却是与清明、端午、重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查证,二月二的来历和吃料豆的习俗确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但我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之外,所关注和思考的却是农家人在这个风俗的本身所遗留下来的的美好希冀的痕迹。   在童年的记忆里,二月二这一天,左邻右舍都是依照旧俗竞相张罗忙活的,母亲在这方面更是积极和虔诚。一到正月底,母亲便让我和弟弟到河堤上去提一篮子黄沙土,仔仔细细地晒干,又用细箩仔仔细细地筛过。等不到二月二,我和弟弟就闹着嚷着要娘“快炒!快炒!”,甚至熬到半夜也守在锅台边,只为能吃上那又香又酥的料豆。再勤俭,再难过的农家,每每此时,也总是或多或少地炒上一些,即使大人一点不吃,也免得孩子瞪大了眼睛看人家的孩子吃而干咽唾沫。二月二,是属于孩子们的。   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母亲炒的料豆不糊不嫩,外香里脆,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每年正月底,父亲都在院里支起一口大铁锅,我就成了义不容辞的火头军师,母亲则梳洗打扮得干干净净,手持一把似铁非铁的铁铲,开始了她的拿手好戏。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挽着兜子,提着篮子,挎着箢子,不约而同地聚到我家来。那样的日子,是我和弟弟每年难得一次的幸福时刻。炊烟缭绕了农家小院,香气弥漫了整个村庄,孩子们积攒了一个冬天的精气神都留给了那样一个平平常常的夜晚,那一夜,大人们发自内心的疼爱与宽容甚至超过了过年。   二月二一大早,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母亲已早早地爬起来,赶在天亮以前的朦胧夜色里,布置二月二的农家风景:院子内、场院里,母亲用草木灰分别画就了一个大粮仓,一圈圈,一层层,尖端处还压着一把大扫帚或者一张大木锨,屋子里也都用草木灰画好了相像的图案。等到天亮的时候,母亲已烧开了水,准备好下锅的水饺,然后叫醒我们。   于是,我和弟弟争抢着去放鞭炮,一般情况下,母亲允许我们燃放的鞭炮最多也不过20个,但我们并不在乎鞭炮的多少,只要它震耳欲聋,只要它噼哩叭啦乱响。按照老家的风俗,鞭炮一响,母亲便应声把水饺倒进锅里。这时候,我和弟弟自然而然成了母亲的帮手。母亲总是虔诚地多盛出一碗水饺来,祭灶祭天,因为这开春的饺子翻腾着农家人火热的渴望,也拉开了又一年春耕夏种的序幕。   二月二的早餐,因为有了料豆的存在变得格外香甜。我吃了一大碗,弟弟也要一大碗,不过我比弟弟吃得快,也就常常趁他不注意抢上一两个,于是,弟弟装作没看见,笑了笑作出埋头继续吃水饺的样子,然后看我放松了警惕,突然间杀将过来。显然年幼的他还不是我的对手,只好无功而返。但他并不甘心,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终于从母亲的碗里偷走了一只,一场水饺争夺战就这样宣告停息。   填饱了肚皮之后,多往怀里揣上几捧料豆,是我出门前最后的心事。弟弟看我冲出门去,自己也想仿着我的样子装满口袋,浑身上下摸了个遍,却发现并无口袋可藏,只好怅然作罢。   其实,小时候二月二的早饭对我们并不最具*力,儿时所真心期待的,是早饭后我们的小口袋全部被母亲装满,然后跑上街头和小伙伴们交换品尝时那份二月二所独有的兴奋和神气。   二月二的学校,伴着铃儿叮当,从教室里飘出阵阵清香,谁的口袋里不是装得鼓鼓囊囊?课间、饭后,你给我,我给你,相互交换。洋洋得意地张大了口,捏起一粒料豆,远远地扔到嘴里,或抛到空中,用嘴“叭”地一声接住。“咯嘣”一声,好脆、好香、好神气!   不过,二月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教室里的那一张讲桌。二月二的早晨,上面往往是铺着报纸堆满料豆的,堆得很圆!即使是最馋最馋的馋鬼,从桌前走过也不会吃一粒。那是颗颗孩子的诚心堆成的,那是留给老师的。走上讲台,看一眼桌上冒尖的“珍珠”,老师常常伫立良久,接着赠一个甜蜜的微笑,庄严、郑重地品上一粒,然后声音洪亮地喊一声“上课”!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姓王。四十多岁的年纪,喜欢穿一身中山装。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年二月二,他都要讲一篇叫做《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课文,王老师总爱打比方说,料豆就是咱心中常青的杨梅。   那一讲桌的料豆,王老师并不舍得真吃,常常拿来两只崭新的粉笔盒,细心地装好了,留起来。半月甚至是一月后,王老师再分给大家,每人一小捧。于是,我们又会拥有一个不是二月二的“二月二”。我便狼吞虎咽一般地暴食起这难得的美味来,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精光,同桌的狗蛋和胖子他们仿佛约好了馋我似的,一粒一粒洋洋得意地细嚼慢咽,馋得我直往肚里咽唾味。不过也有比我更难受的,那就是守在门外的弟弟和他的小伙伴们。   今年回家探亲,使我有机会回到了二月二的童年。家家户户依旧炒料豆,而且还翻出了许许多多的花样来:糖酥、油炸、茴香煮……同样的风味,同样的情趣,谁不想过个瘾、吃个够?况且一年只这么一回。   农家人依旧隆隆重重地把二月二当作节日过,但已不再是企望来年而是庆祝昨岁的丰收。偶尔也见到场院里我童年的那种垛形图案,但这本身也已仅仅只是过来人二月二不愿摈弃的一个习惯而已。我便问母亲:现在还“压”囤么?母亲指了指堆满屋角的粮食袋子,笑着回答我:傻孩子,成堆打摞的粮食都没地方倒,哪里还有空去“压”呢?   同样的料豆习俗,在母亲眼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变的是母亲对儿子永不更改的牵挂。   哦,这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令我魂牵梦绕的料豆,该是历史的见证人,该是我赤诚情怀的使者:一头是故乡和故乡的童年,一头是眷恋,是已经长大了身为游子的我。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传说
关于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之后,大唐天下一夕姓武。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称周武皇帝。这在中国封建史上是一次*,妇女从“三从四德”的闰闱中走上至高无上的宝座,对封建传统无疑是一个震憾。传说中讲,武则天做天子,惹怒了玉皇大帝(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男人篡位合乎天理,女人却不行,连天帝也怒了。这实在可以看出男尊女卑是如何根深蒂固)。玉皇传命太白金星,叫他通知四海龙王,三年不得降雨人间,以示对武后的惩罚(群主和神祗们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利益,总是将无辜的百姓作为无谓的牺牲品。三年无雨,谁苦?百姓苦!能叫武后饿肚子吗?能叫权臣富豪饿肚子吗?)四海龙王按照玉帝的命令,不但庄稼保不主,老百姓吃水都有困难了。司管天河的玉龙见生灵涂炭,万民悲怆,动了恻隐之心,不顾玉帝的命令,决心拯救人间大众,在天河里喝足了水,布云施雨,普降甘霖。玉龙救了万民,但惹恼了玉帝。玉帝对龙说,待至金*豆开花,方放他出去。   天下百姓,感激玉龙拯救之恩,决心想法子救出玉龙,便约好天下各处人家,都在二月初二这天爆炒金黄的包谷米子。玉龙见此情景,灵机一动,向天呼叫太白金星,说:“金豆开花了,放我的时候到了,你还敢违抗玉帝圣旨不成了”太白金星阁下向人间一看,果然遍地金豆开花,于是信以为真。便放玉龙。此后,为了纪念敢干违抗天旨普救万民的玉龙,每逢二月二,人们就爆炒金豆。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关于“春龙节”的两种传说
  【 传说一】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传说二】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在这泥土气息浓郁的童谣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想,要是再有个公主,儿女双全,那该有多好啊!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粒仙丹,不久,龙母就怀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龙母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对龙宫的生活厌倦了,渴望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幸福。龙母知道女儿的心,她劝公主说:“孩子,龙宫里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到人间去呢?”龙女说:“龙子龙孙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有乐趣的生活。”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龙宫,还给她带了一个锦囊。龙女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飞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见远远地都干裂着嘴巴,庄稼都低垂着头,太阳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不远处,一个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劳动,公主走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你种地会有收获吗?”农夫苦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的老母亲还靠我养活呢!”龙女很同情他,从锦囊中取出几粒红豆,向地里一撒,一会儿,田里就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绿色。农夫一看赶忙向她行了个礼,说:“仙姑,这儿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仙姑救一救穷困的百姓。”龙女非常感动,她想,他真是个好人,一心想着别人。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她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酣畅地下了下来。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绿了,人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谢,公主脸上飞起了红云,说:“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百年合好。”小伙子听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领回家。再说公主离宫出走的事被龙王知道后,龙王非常恼怒,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天天想念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3:18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据说,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编辑本段二月二在各地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山东省汶上县
  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特别是汶上县南站镇在这天还是闻名中外的土地庙子骡马大会,远在、内蒙的提前赶着牲畜来赶会,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参加这个物质交流大会。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用砖压好,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还有吃炒豆子(这种炒豆子被当地人成为“料豆”,又称“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黄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说料豆子。 每年农历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区,像西北、山东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俗,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的习惯,提前几天用佐料把黄豆泡好,晾干,这天炒好,相遇时 相互交换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黄豆。孩子们走到那家,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料豆(既炒的黄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这天不允许喝糊犊(用面粉做成的汤),特别是家中有属龙的更是不行,传说怕糊龙眼,命不长寿,这天只能吃面条、水饺。水饺馅子是从农田中挖的荠菜、春节的肉,加以佐料制成。县城在这之前就有卖荠菜的。这天妇女不能在房中梳头,不然,屋中会掉蚰蜒。而且,妇女也不能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过了二月二,农民就开始忙农活。[山东汶上的民俗]【竹林听书编辑】
北京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山西省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晦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西北
  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东北
  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   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农村早起有挑龙蛋的风俗,天还没有亮的时候,男主人用水桶从村里的水井里打水,相传二月二的水井里会有龙蛋,挑回家里以求风调雨顺,取吉祥之意。   福建福州   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贵州黔东南   “敬桥”是台江苗族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时间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到了“敬桥”这天,当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盛装前往“敬桥”,儿童穿戴一新,胸前都挂着装有彩蛋的网袋,堪称为苗族的“儿童节”。在敬桥架桥饮宴中,若遇过往行人,首次前来踩桥,认为是吉祥之兆,桥主要留住就餐,热表款待,并以彩蛋和糯米饭相送。 “桥”分别安置在田头、水沟或行人道上,也有铺在路面的方便过往行人行走,歇息修阴积德以求人丁兴旺。架设的桥有家庭为单位架的;氏族群众架的;整个村寨群众架设的公共桥等三种。“敬桥”以家庭为单位,各有专门的“桥”供祭祀,不能随意去乱敬某一座“桥”。“敬桥”必须先架“桥”,凡婚后不育、生女不生男或生男不生女的苗族妇女,可请巫师察看手纹,如确定需要架“桥”求子,便可架“桥”。“桥”的材米根据所架设的地点而定,有用杉树枋、木板、块石,木凳。架“桥”请鬼师主持用一尺二寸布(黑白均可)、一无二角钱、五斤米、三尾鱼、三个鸭蛋或一只鸭作祭品。在举行仪式时,巫师口念“祝词”求神灵保佑,尽早给这家人送孩子来,并使这家儿女满堂,等等。“桥”架好并举行祭祀后,即结束“架桥”仪式。以后,每逢二月初二都要祭祀一次,在三年内如果生了孩子,即在生小孩后的第三年举行“圆桥”,以示报恩,以后,连续敬祭。举行这一仪式时,祭品较架“桥”时使用的祭品贵重一些:如果“架桥”时用蛋,这时则用鸭,“架桥”时用鸭,这时则用一只小猪,以表报答之意。如果三年内没有生孩子的就仍继续“敬桥”到生孩子为止。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诗词
  农历二月二日感怀   刘小烽   此日龙抬头1,   抬头龙见喜。   南屏借东风,2   万里波涛起。   注:1.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为民问龙抬头节。   2.南屏借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诸葛亮在南屏山筑七星坛作法,借来东风,因此而使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火烧赤壁,大胜曹军。   节日迎龙活动;冀中地区,农历二月初二,又称二节二,有“龙抬头”之说。是日清晨,村民争先恐后担水引龙。有谁家先把龙引到家,谁家庄稼长得好之说。另外,还有拍炕头、打旮旯、忌早饭吃粥之习俗。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散文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作者 何林    二月二,炒料豆,最起码在鲁西南农村是一个很盛的风俗。过了春节,闹罢元宵,二月二,在农家人的节目单上,也是一个排在第三位的庆典。尽管就节日气氛、隆重程度而言,远远比不上春节和中秋,但在农家人的眼里,其地位却是与清明、端午、重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查证,二月二的来历和吃料豆的习俗确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但我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之外,所关注和思考的却是农家人在这个风俗的本身所遗留下来的的美好希冀的痕迹。   在童年的记忆里,二月二这一天,左邻右舍都是依照旧俗竞相张罗忙活的,母亲在这方面更是积极和虔诚。一到正月底,母亲便让我和弟弟到河堤上去提一篮子黄沙土,仔仔细细地晒干,又用细箩仔仔细细地筛过。等不到二月二,我和弟弟就闹着嚷着要娘“快炒!快炒!”,甚至熬到半夜也守在锅台边,只为能吃上那又香又酥的料豆。再勤俭,再难过的农家,每每此时,也总是或多或少地炒上一些,即使大人一点不吃,也免得孩子瞪大了眼睛看人家的孩子吃而干咽唾沫。二月二,是属于孩子们的。   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母亲炒的料豆不糊不嫩,外香里脆,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每年正月底,父亲都在院里支起一口大铁锅,我就成了义不容辞的火头军师,母亲则梳洗打扮得干干净净,手持一把似铁非铁的铁铲,开始了她的拿手好戏。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挽着兜子,提着篮子,挎着箢子,不约而同地聚到我家来。那样的日子,是我和弟弟每年难得一次的幸福时刻。炊烟缭绕了农家小院,香气弥漫了整个村庄,孩子们积攒了一个冬天的精气神都留给了那样一个平平常常的夜晚,那一夜,大人们发自内心的疼爱与宽容甚至超过了过年。   二月二一大早,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母亲已早早地爬起来,赶在天亮以前的朦胧夜色里,布置二月二的农家风景:院子内、场院里,母亲用草木灰分别画就了一个大粮仓,一圈圈,一层层,尖端处还压着一把大扫帚或者一张大木锨,屋子里也都用草木灰画好了相像的图案。等到天亮的时候,母亲已烧开了水,准备好下锅的水饺,然后叫醒我们。   于是,我和弟弟争抢着去放鞭炮,一般情况下,母亲允许我们燃放的鞭炮最多也不过20个,但我们并不在乎鞭炮的多少,只要它震耳欲聋,只要它噼哩叭啦乱响。按照老家的风俗,鞭炮一响,母亲便应声把水饺倒进锅里。这时候,我和弟弟自然而然成了母亲的帮手。母亲总是虔诚地多盛出一碗水饺来,祭灶祭天,因为这开春的饺子翻腾着农家人火热的渴望,也拉开了又一年春耕夏种的序幕。   二月二的早餐,因为有了料豆的存在变得格外香甜。我吃了一大碗,弟弟也要一大碗,不过我比弟弟吃得快,也就常常趁他不注意抢上一两个,于是,弟弟装作没看见,笑了笑作出埋头继续吃水饺的样子,然后看我放松了警惕,突然间杀将过来。显然年幼的他还不是我的对手,只好无功而返。但他并不甘心,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终于从母亲的碗里偷走了一只,一场水饺争夺战就这样宣告停息。   填饱了肚皮之后,多往怀里揣上几捧料豆,是我出门前最后的心事。弟弟看我冲出门去,自己也想仿着我的样子装满口袋,浑身上下摸了个遍,却发现并无口袋可藏,只好怅然作罢。   其实,小时候二月二的早饭对我们并不最具*力,儿时所真心期待的,是早饭后我们的小口袋全部被母亲装满,然后跑上街头和小伙伴们交换品尝时那份二月二所独有的兴奋和神气。   二月二的学校,伴着铃儿叮当,从教室里飘出阵阵清香,谁的口袋里不是装得鼓鼓囊囊?课间、饭后,你给我,我给你,相互交换。洋洋得意地张大了口,捏起一粒料豆,远远地扔到嘴里,或抛到空中,用嘴“叭”地一声接住。“咯嘣”一声,好脆、好香、好神气!   不过,二月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教室里的那一张讲桌。二月二的早晨,上面往往是铺着报纸堆满料豆的,堆得很圆!即使是最馋最馋的馋鬼,从桌前走过也不会吃一粒。那是颗颗孩子的诚心堆成的,那是留给老师的。走上讲台,看一眼桌上冒尖的“珍珠”,老师常常伫立良久,接着赠一个甜蜜的微笑,庄严、郑重地品上一粒,然后声音洪亮地喊一声“上课”!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姓王。四十多岁的年纪,喜欢穿一身中山装。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年二月二,他都要讲一篇叫做《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课文,王老师总爱打比方说,料豆就是咱心中常青的杨梅。   那一讲桌的料豆,王老师并不舍得真吃,常常拿来两只崭新的粉笔盒,细心地装好了,留起来。半月甚至是一月后,王老师再分给大家,每人一小捧。于是,我们又会拥有一个不是二月二的“二月二”。我便狼吞虎咽一般地暴食起这难得的美味来,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精光,同桌的狗蛋和胖子他们仿佛约好了馋我似的,一粒一粒洋洋得意地细嚼慢咽,馋得我直往肚里咽唾味。不过也有比我更难受的,那就是守在门外的弟弟和他的小伙伴们。   今年回家探亲,使我有机会回到了二月二的童年。家家户户依旧炒料豆,而且还翻出了许许多多的花样来:糖酥、油炸、茴香煮……同样的风味,同样的情趣,谁不想过个瘾、吃个够?况且一年只这么一回。   农家人依旧隆隆重重地把二月二当作节日过,但已不再是企望来年而是庆祝昨岁的丰收。偶尔也见到场院里我童年的那种垛形图案,但这本身也已仅仅只是过来人二月二不愿摈弃的一个习惯而已。我便问母亲:现在还“压”囤么?母亲指了指堆满屋角的粮食袋子,笑着回答我:傻孩子,成堆打摞的粮食都没地方倒,哪里还有空去“压”呢?   同样的料豆习俗,在母亲眼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变的是母亲对儿子永不更改的牵挂。   哦,这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令我魂牵梦绕的料豆,该是历史的见证人,该是我赤诚情怀的使者:一头是故乡和故乡的童年,一头是眷恋,是已经长大了身为游子的我。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传说
关于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之后,大唐天下一夕姓武。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称周武皇帝。这在中国封建史上是一次*,妇女从“三从四德”的闰闱中走上至高无上的宝座,对封建传统无疑是一个震憾。传说中讲,武则天做天子,惹怒了玉皇大帝(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男人篡位合乎天理,女人却不行,连天帝也怒了。这实在可以看出男尊女卑是如何根深蒂固)。玉皇传命太白金星,叫他通知四海龙王,三年不得降雨人间,以示对武后的惩罚(群主和神祗们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利益,总是将无辜的百姓作为无谓的牺牲品。三年无雨,谁苦?百姓苦!能叫武后饿肚子吗?能叫权臣富豪饿肚子吗?)四海龙王按照玉帝的命令,不但庄稼保不主,老百姓吃水都有困难了。司管天河的玉龙见生灵涂炭,万民悲怆,动了恻隐之心,不顾玉帝的命令,决心拯救人间大众,在天河里喝足了水,布云施雨,普降甘霖。玉龙救了万民,但惹恼了玉帝。玉帝对龙说,待至金*豆开花,方放他出去。   天下百姓,感激玉龙拯救之恩,决心想法子救出玉龙,便约好天下各处人家,都在二月初二这天爆炒金黄的包谷米子。玉龙见此情景,灵机一动,向天呼叫太白金星,说:“金豆开花了,放我的时候到了,你还敢违抗玉帝圣旨不成了”太白金星阁下向人间一看,果然遍地金豆开花,于是信以为真。便放玉龙。此后,为了纪念敢干违抗天旨普救万民的玉龙,每逢二月二,人们就爆炒金豆。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关于“春龙节”的两种传说
  【 传说一】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传说二】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在这泥土气息浓郁的童谣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想,要是再有个公主,儿女双全,那该有多好啊!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粒仙丹,不久,龙母就怀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龙母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对龙宫的生活厌倦了,渴望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幸福。龙母知道女儿的心,她劝公主说:“孩子,龙宫里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到人间去呢?”龙女说:“龙子龙孙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有乐趣的生活。”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龙宫,还给她带了一个锦囊。龙女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飞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见远远地都干裂着嘴巴,庄稼都低垂着头,太阳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不远处,一个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劳动,公主走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你种地会有收获吗?”农夫苦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的老母亲还靠我养活呢!”龙女很同情他,从锦囊中取出几粒红豆,向地里一撒,一会儿,田里就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绿色。农夫一看赶忙向她行了个礼,说:“仙姑,这儿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仙姑救一救穷困的百姓。”龙女非常感动,她想,他真是个好人,一心想着别人。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她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酣畅地下了下来。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绿了,人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谢,公主脸上飞起了红云,说:“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百年合好。”小伙子听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领回家。再说公主离宫出走的事被龙王知道后,龙王非常恼怒,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天天想念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3:18

因为二月二是老人的诞辰(生日),所以孝顺的子女要给老人订制蛋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3:18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据说,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编辑本段二月二在各地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山东省汶上县
  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特别是汶上县南站镇在这天还是闻名中外的土地庙子骡马大会,远在、内蒙的提前赶着牲畜来赶会,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参加这个物质交流大会。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用砖压好,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还有吃炒豆子(这种炒豆子被当地人成为“料豆”,又称“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黄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说料豆子。 每年农历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区,像西北、山东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俗,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的习惯,提前几天用佐料把黄豆泡好,晾干,这天炒好,相遇时 相互交换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黄豆。孩子们走到那家,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料豆(既炒的黄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这天不允许喝糊犊(用面粉做成的汤),特别是家中有属龙的更是不行,传说怕糊龙眼,命不长寿,这天只能吃面条、水饺。水饺馅子是从农田中挖的荠菜、春节的肉,加以佐料制成。县城在这之前就有卖荠菜的。这天妇女不能在房中梳头,不然,屋中会掉蚰蜒。而且,妇女也不能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过了二月二,农民就开始忙农活。[山东汶上的民俗]【竹林听书编辑】
北京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山西省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晦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西北
  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东北
  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   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农村早起有挑龙蛋的风俗,天还没有亮的时候,男主人用水桶从村里的水井里打水,相传二月二的水井里会有龙蛋,挑回家里以求风调雨顺,取吉祥之意。   福建福州   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贵州黔东南   “敬桥”是台江苗族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时间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到了“敬桥”这天,当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盛装前往“敬桥”,儿童穿戴一新,胸前都挂着装有彩蛋的网袋,堪称为苗族的“儿童节”。在敬桥架桥饮宴中,若遇过往行人,首次前来踩桥,认为是吉祥之兆,桥主要留住就餐,热表款待,并以彩蛋和糯米饭相送。 “桥”分别安置在田头、水沟或行人道上,也有铺在路面的方便过往行人行走,歇息修阴积德以求人丁兴旺。架设的桥有家庭为单位架的;氏族群众架的;整个村寨群众架设的公共桥等三种。“敬桥”以家庭为单位,各有专门的“桥”供祭祀,不能随意去乱敬某一座“桥”。“敬桥”必须先架“桥”,凡婚后不育、生女不生男或生男不生女的苗族妇女,可请巫师察看手纹,如确定需要架“桥”求子,便可架“桥”。“桥”的材米根据所架设的地点而定,有用杉树枋、木板、块石,木凳。架“桥”请鬼师主持用一尺二寸布(黑白均可)、一无二角钱、五斤米、三尾鱼、三个鸭蛋或一只鸭作祭品。在举行仪式时,巫师口念“祝词”求神灵保佑,尽早给这家人送孩子来,并使这家儿女满堂,等等。“桥”架好并举行祭祀后,即结束“架桥”仪式。以后,每逢二月初二都要祭祀一次,在三年内如果生了孩子,即在生小孩后的第三年举行“圆桥”,以示报恩,以后,连续敬祭。举行这一仪式时,祭品较架“桥”时使用的祭品贵重一些:如果“架桥”时用蛋,这时则用鸭,“架桥”时用鸭,这时则用一只小猪,以表报答之意。如果三年内没有生孩子的就仍继续“敬桥”到生孩子为止。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诗词
  农历二月二日感怀   刘小烽   此日龙抬头1,   抬头龙见喜。   南屏借东风,2   万里波涛起。   注:1.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为民问龙抬头节。   2.南屏借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诸葛亮在南屏山筑七星坛作法,借来东风,因此而使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火烧赤壁,大胜曹军。   节日迎龙活动;冀中地区,农历二月初二,又称二节二,有“龙抬头”之说。是日清晨,村民争先恐后担水引龙。有谁家先把龙引到家,谁家庄稼长得好之说。另外,还有拍炕头、打旮旯、忌早饭吃粥之习俗。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散文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作者 何林    二月二,炒料豆,最起码在鲁西南农村是一个很盛的风俗。过了春节,闹罢元宵,二月二,在农家人的节目单上,也是一个排在第三位的庆典。尽管就节日气氛、隆重程度而言,远远比不上春节和中秋,但在农家人的眼里,其地位却是与清明、端午、重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查证,二月二的来历和吃料豆的习俗确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但我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之外,所关注和思考的却是农家人在这个风俗的本身所遗留下来的的美好希冀的痕迹。   在童年的记忆里,二月二这一天,左邻右舍都是依照旧俗竞相张罗忙活的,母亲在这方面更是积极和虔诚。一到正月底,母亲便让我和弟弟到河堤上去提一篮子黄沙土,仔仔细细地晒干,又用细箩仔仔细细地筛过。等不到二月二,我和弟弟就闹着嚷着要娘“快炒!快炒!”,甚至熬到半夜也守在锅台边,只为能吃上那又香又酥的料豆。再勤俭,再难过的农家,每每此时,也总是或多或少地炒上一些,即使大人一点不吃,也免得孩子瞪大了眼睛看人家的孩子吃而干咽唾沫。二月二,是属于孩子们的。   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母亲炒的料豆不糊不嫩,外香里脆,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每年正月底,父亲都在院里支起一口大铁锅,我就成了义不容辞的火头军师,母亲则梳洗打扮得干干净净,手持一把似铁非铁的铁铲,开始了她的拿手好戏。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挽着兜子,提着篮子,挎着箢子,不约而同地聚到我家来。那样的日子,是我和弟弟每年难得一次的幸福时刻。炊烟缭绕了农家小院,香气弥漫了整个村庄,孩子们积攒了一个冬天的精气神都留给了那样一个平平常常的夜晚,那一夜,大人们发自内心的疼爱与宽容甚至超过了过年。   二月二一大早,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母亲已早早地爬起来,赶在天亮以前的朦胧夜色里,布置二月二的农家风景:院子内、场院里,母亲用草木灰分别画就了一个大粮仓,一圈圈,一层层,尖端处还压着一把大扫帚或者一张大木锨,屋子里也都用草木灰画好了相像的图案。等到天亮的时候,母亲已烧开了水,准备好下锅的水饺,然后叫醒我们。   于是,我和弟弟争抢着去放鞭炮,一般情况下,母亲允许我们燃放的鞭炮最多也不过20个,但我们并不在乎鞭炮的多少,只要它震耳欲聋,只要它噼哩叭啦乱响。按照老家的风俗,鞭炮一响,母亲便应声把水饺倒进锅里。这时候,我和弟弟自然而然成了母亲的帮手。母亲总是虔诚地多盛出一碗水饺来,祭灶祭天,因为这开春的饺子翻腾着农家人火热的渴望,也拉开了又一年春耕夏种的序幕。   二月二的早餐,因为有了料豆的存在变得格外香甜。我吃了一大碗,弟弟也要一大碗,不过我比弟弟吃得快,也就常常趁他不注意抢上一两个,于是,弟弟装作没看见,笑了笑作出埋头继续吃水饺的样子,然后看我放松了警惕,突然间杀将过来。显然年幼的他还不是我的对手,只好无功而返。但他并不甘心,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终于从母亲的碗里偷走了一只,一场水饺争夺战就这样宣告停息。   填饱了肚皮之后,多往怀里揣上几捧料豆,是我出门前最后的心事。弟弟看我冲出门去,自己也想仿着我的样子装满口袋,浑身上下摸了个遍,却发现并无口袋可藏,只好怅然作罢。   其实,小时候二月二的早饭对我们并不最具*力,儿时所真心期待的,是早饭后我们的小口袋全部被母亲装满,然后跑上街头和小伙伴们交换品尝时那份二月二所独有的兴奋和神气。   二月二的学校,伴着铃儿叮当,从教室里飘出阵阵清香,谁的口袋里不是装得鼓鼓囊囊?课间、饭后,你给我,我给你,相互交换。洋洋得意地张大了口,捏起一粒料豆,远远地扔到嘴里,或抛到空中,用嘴“叭”地一声接住。“咯嘣”一声,好脆、好香、好神气!   不过,二月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教室里的那一张讲桌。二月二的早晨,上面往往是铺着报纸堆满料豆的,堆得很圆!即使是最馋最馋的馋鬼,从桌前走过也不会吃一粒。那是颗颗孩子的诚心堆成的,那是留给老师的。走上讲台,看一眼桌上冒尖的“珍珠”,老师常常伫立良久,接着赠一个甜蜜的微笑,庄严、郑重地品上一粒,然后声音洪亮地喊一声“上课”!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姓王。四十多岁的年纪,喜欢穿一身中山装。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年二月二,他都要讲一篇叫做《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课文,王老师总爱打比方说,料豆就是咱心中常青的杨梅。   那一讲桌的料豆,王老师并不舍得真吃,常常拿来两只崭新的粉笔盒,细心地装好了,留起来。半月甚至是一月后,王老师再分给大家,每人一小捧。于是,我们又会拥有一个不是二月二的“二月二”。我便狼吞虎咽一般地暴食起这难得的美味来,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精光,同桌的狗蛋和胖子他们仿佛约好了馋我似的,一粒一粒洋洋得意地细嚼慢咽,馋得我直往肚里咽唾味。不过也有比我更难受的,那就是守在门外的弟弟和他的小伙伴们。   今年回家探亲,使我有机会回到了二月二的童年。家家户户依旧炒料豆,而且还翻出了许许多多的花样来:糖酥、油炸、茴香煮……同样的风味,同样的情趣,谁不想过个瘾、吃个够?况且一年只这么一回。   农家人依旧隆隆重重地把二月二当作节日过,但已不再是企望来年而是庆祝昨岁的丰收。偶尔也见到场院里我童年的那种垛形图案,但这本身也已仅仅只是过来人二月二不愿摈弃的一个习惯而已。我便问母亲:现在还“压”囤么?母亲指了指堆满屋角的粮食袋子,笑着回答我:傻孩子,成堆打摞的粮食都没地方倒,哪里还有空去“压”呢?   同样的料豆习俗,在母亲眼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变的是母亲对儿子永不更改的牵挂。   哦,这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令我魂牵梦绕的料豆,该是历史的见证人,该是我赤诚情怀的使者:一头是故乡和故乡的童年,一头是眷恋,是已经长大了身为游子的我。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传说
关于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之后,大唐天下一夕姓武。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称周武皇帝。这在中国封建史上是一次*,妇女从“三从四德”的闰闱中走上至高无上的宝座,对封建传统无疑是一个震憾。传说中讲,武则天做天子,惹怒了玉皇大帝(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男人篡位合乎天理,女人却不行,连天帝也怒了。这实在可以看出男尊女卑是如何根深蒂固)。玉皇传命太白金星,叫他通知四海龙王,三年不得降雨人间,以示对武后的惩罚(群主和神祗们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利益,总是将无辜的百姓作为无谓的牺牲品。三年无雨,谁苦?百姓苦!能叫武后饿肚子吗?能叫权臣富豪饿肚子吗?)四海龙王按照玉帝的命令,不但庄稼保不主,老百姓吃水都有困难了。司管天河的玉龙见生灵涂炭,万民悲怆,动了恻隐之心,不顾玉帝的命令,决心拯救人间大众,在天河里喝足了水,布云施雨,普降甘霖。玉龙救了万民,但惹恼了玉帝。玉帝对龙说,待至金*豆开花,方放他出去。   天下百姓,感激玉龙拯救之恩,决心想法子救出玉龙,便约好天下各处人家,都在二月初二这天爆炒金黄的包谷米子。玉龙见此情景,灵机一动,向天呼叫太白金星,说:“金豆开花了,放我的时候到了,你还敢违抗玉帝圣旨不成了”太白金星阁下向人间一看,果然遍地金豆开花,于是信以为真。便放玉龙。此后,为了纪念敢干违抗天旨普救万民的玉龙,每逢二月二,人们就爆炒金豆。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关于“春龙节”的两种传说
  【 传说一】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传说二】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在这泥土气息浓郁的童谣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想,要是再有个公主,儿女双全,那该有多好啊!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粒仙丹,不久,龙母就怀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龙母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对龙宫的生活厌倦了,渴望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幸福。龙母知道女儿的心,她劝公主说:“孩子,龙宫里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到人间去呢?”龙女说:“龙子龙孙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有乐趣的生活。”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龙宫,还给她带了一个锦囊。龙女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飞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见远远地都干裂着嘴巴,庄稼都低垂着头,太阳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不远处,一个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劳动,公主走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你种地会有收获吗?”农夫苦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的老母亲还靠我养活呢!”龙女很同情他,从锦囊中取出几粒红豆,向地里一撒,一会儿,田里就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绿色。农夫一看赶忙向她行了个礼,说:“仙姑,这儿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仙姑救一救穷困的百姓。”龙女非常感动,她想,他真是个好人,一心想着别人。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她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酣畅地下了下来。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绿了,人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谢,公主脸上飞起了红云,说:“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百年合好。”小伙子听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领回家。再说公主离宫出走的事被龙王知道后,龙王非常恼怒,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天天想念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3:18

因为二月二是老人的诞辰(生日),所以孝顺的子女要给老人订制蛋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3:18

因为二月二是老人的诞辰(生日),所以孝顺的子女要给老人订制蛋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3:18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据说,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编辑本段二月二在各地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山东省汶上县
  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特别是汶上县南站镇在这天还是闻名中外的土地庙子骡马大会,远在、内蒙的提前赶着牲畜来赶会,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参加这个物质交流大会。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用砖压好,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还有吃炒豆子(这种炒豆子被当地人成为“料豆”,又称“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黄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说料豆子。 每年农历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区,像西北、山东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俗,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的习惯,提前几天用佐料把黄豆泡好,晾干,这天炒好,相遇时 相互交换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黄豆。孩子们走到那家,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料豆(既炒的黄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这天不允许喝糊犊(用面粉做成的汤),特别是家中有属龙的更是不行,传说怕糊龙眼,命不长寿,这天只能吃面条、水饺。水饺馅子是从农田中挖的荠菜、春节的肉,加以佐料制成。县城在这之前就有卖荠菜的。这天妇女不能在房中梳头,不然,屋中会掉蚰蜒。而且,妇女也不能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过了二月二,农民就开始忙农活。[山东汶上的民俗]【竹林听书编辑】
北京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山西省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晦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西北
  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东北
  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   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农村早起有挑龙蛋的风俗,天还没有亮的时候,男主人用水桶从村里的水井里打水,相传二月二的水井里会有龙蛋,挑回家里以求风调雨顺,取吉祥之意。   福建福州   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贵州黔东南   “敬桥”是台江苗族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时间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到了“敬桥”这天,当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盛装前往“敬桥”,儿童穿戴一新,胸前都挂着装有彩蛋的网袋,堪称为苗族的“儿童节”。在敬桥架桥饮宴中,若遇过往行人,首次前来踩桥,认为是吉祥之兆,桥主要留住就餐,热表款待,并以彩蛋和糯米饭相送。 “桥”分别安置在田头、水沟或行人道上,也有铺在路面的方便过往行人行走,歇息修阴积德以求人丁兴旺。架设的桥有家庭为单位架的;氏族群众架的;整个村寨群众架设的公共桥等三种。“敬桥”以家庭为单位,各有专门的“桥”供祭祀,不能随意去乱敬某一座“桥”。“敬桥”必须先架“桥”,凡婚后不育、生女不生男或生男不生女的苗族妇女,可请巫师察看手纹,如确定需要架“桥”求子,便可架“桥”。“桥”的材米根据所架设的地点而定,有用杉树枋、木板、块石,木凳。架“桥”请鬼师主持用一尺二寸布(黑白均可)、一无二角钱、五斤米、三尾鱼、三个鸭蛋或一只鸭作祭品。在举行仪式时,巫师口念“祝词”求神灵保佑,尽早给这家人送孩子来,并使这家儿女满堂,等等。“桥”架好并举行祭祀后,即结束“架桥”仪式。以后,每逢二月初二都要祭祀一次,在三年内如果生了孩子,即在生小孩后的第三年举行“圆桥”,以示报恩,以后,连续敬祭。举行这一仪式时,祭品较架“桥”时使用的祭品贵重一些:如果“架桥”时用蛋,这时则用鸭,“架桥”时用鸭,这时则用一只小猪,以表报答之意。如果三年内没有生孩子的就仍继续“敬桥”到生孩子为止。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诗词
  农历二月二日感怀   刘小烽   此日龙抬头1,   抬头龙见喜。   南屏借东风,2   万里波涛起。   注:1.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为民问龙抬头节。   2.南屏借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诸葛亮在南屏山筑七星坛作法,借来东风,因此而使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火烧赤壁,大胜曹军。   节日迎龙活动;冀中地区,农历二月初二,又称二节二,有“龙抬头”之说。是日清晨,村民争先恐后担水引龙。有谁家先把龙引到家,谁家庄稼长得好之说。另外,还有拍炕头、打旮旯、忌早饭吃粥之习俗。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散文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作者 何林    二月二,炒料豆,最起码在鲁西南农村是一个很盛的风俗。过了春节,闹罢元宵,二月二,在农家人的节目单上,也是一个排在第三位的庆典。尽管就节日气氛、隆重程度而言,远远比不上春节和中秋,但在农家人的眼里,其地位却是与清明、端午、重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查证,二月二的来历和吃料豆的习俗确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但我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之外,所关注和思考的却是农家人在这个风俗的本身所遗留下来的的美好希冀的痕迹。   在童年的记忆里,二月二这一天,左邻右舍都是依照旧俗竞相张罗忙活的,母亲在这方面更是积极和虔诚。一到正月底,母亲便让我和弟弟到河堤上去提一篮子黄沙土,仔仔细细地晒干,又用细箩仔仔细细地筛过。等不到二月二,我和弟弟就闹着嚷着要娘“快炒!快炒!”,甚至熬到半夜也守在锅台边,只为能吃上那又香又酥的料豆。再勤俭,再难过的农家,每每此时,也总是或多或少地炒上一些,即使大人一点不吃,也免得孩子瞪大了眼睛看人家的孩子吃而干咽唾沫。二月二,是属于孩子们的。   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母亲炒的料豆不糊不嫩,外香里脆,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每年正月底,父亲都在院里支起一口大铁锅,我就成了义不容辞的火头军师,母亲则梳洗打扮得干干净净,手持一把似铁非铁的铁铲,开始了她的拿手好戏。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挽着兜子,提着篮子,挎着箢子,不约而同地聚到我家来。那样的日子,是我和弟弟每年难得一次的幸福时刻。炊烟缭绕了农家小院,香气弥漫了整个村庄,孩子们积攒了一个冬天的精气神都留给了那样一个平平常常的夜晚,那一夜,大人们发自内心的疼爱与宽容甚至超过了过年。   二月二一大早,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母亲已早早地爬起来,赶在天亮以前的朦胧夜色里,布置二月二的农家风景:院子内、场院里,母亲用草木灰分别画就了一个大粮仓,一圈圈,一层层,尖端处还压着一把大扫帚或者一张大木锨,屋子里也都用草木灰画好了相像的图案。等到天亮的时候,母亲已烧开了水,准备好下锅的水饺,然后叫醒我们。   于是,我和弟弟争抢着去放鞭炮,一般情况下,母亲允许我们燃放的鞭炮最多也不过20个,但我们并不在乎鞭炮的多少,只要它震耳欲聋,只要它噼哩叭啦乱响。按照老家的风俗,鞭炮一响,母亲便应声把水饺倒进锅里。这时候,我和弟弟自然而然成了母亲的帮手。母亲总是虔诚地多盛出一碗水饺来,祭灶祭天,因为这开春的饺子翻腾着农家人火热的渴望,也拉开了又一年春耕夏种的序幕。   二月二的早餐,因为有了料豆的存在变得格外香甜。我吃了一大碗,弟弟也要一大碗,不过我比弟弟吃得快,也就常常趁他不注意抢上一两个,于是,弟弟装作没看见,笑了笑作出埋头继续吃水饺的样子,然后看我放松了警惕,突然间杀将过来。显然年幼的他还不是我的对手,只好无功而返。但他并不甘心,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终于从母亲的碗里偷走了一只,一场水饺争夺战就这样宣告停息。   填饱了肚皮之后,多往怀里揣上几捧料豆,是我出门前最后的心事。弟弟看我冲出门去,自己也想仿着我的样子装满口袋,浑身上下摸了个遍,却发现并无口袋可藏,只好怅然作罢。   其实,小时候二月二的早饭对我们并不最具*力,儿时所真心期待的,是早饭后我们的小口袋全部被母亲装满,然后跑上街头和小伙伴们交换品尝时那份二月二所独有的兴奋和神气。   二月二的学校,伴着铃儿叮当,从教室里飘出阵阵清香,谁的口袋里不是装得鼓鼓囊囊?课间、饭后,你给我,我给你,相互交换。洋洋得意地张大了口,捏起一粒料豆,远远地扔到嘴里,或抛到空中,用嘴“叭”地一声接住。“咯嘣”一声,好脆、好香、好神气!   不过,二月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教室里的那一张讲桌。二月二的早晨,上面往往是铺着报纸堆满料豆的,堆得很圆!即使是最馋最馋的馋鬼,从桌前走过也不会吃一粒。那是颗颗孩子的诚心堆成的,那是留给老师的。走上讲台,看一眼桌上冒尖的“珍珠”,老师常常伫立良久,接着赠一个甜蜜的微笑,庄严、郑重地品上一粒,然后声音洪亮地喊一声“上课”!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姓王。四十多岁的年纪,喜欢穿一身中山装。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年二月二,他都要讲一篇叫做《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课文,王老师总爱打比方说,料豆就是咱心中常青的杨梅。   那一讲桌的料豆,王老师并不舍得真吃,常常拿来两只崭新的粉笔盒,细心地装好了,留起来。半月甚至是一月后,王老师再分给大家,每人一小捧。于是,我们又会拥有一个不是二月二的“二月二”。我便狼吞虎咽一般地暴食起这难得的美味来,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精光,同桌的狗蛋和胖子他们仿佛约好了馋我似的,一粒一粒洋洋得意地细嚼慢咽,馋得我直往肚里咽唾味。不过也有比我更难受的,那就是守在门外的弟弟和他的小伙伴们。   今年回家探亲,使我有机会回到了二月二的童年。家家户户依旧炒料豆,而且还翻出了许许多多的花样来:糖酥、油炸、茴香煮……同样的风味,同样的情趣,谁不想过个瘾、吃个够?况且一年只这么一回。   农家人依旧隆隆重重地把二月二当作节日过,但已不再是企望来年而是庆祝昨岁的丰收。偶尔也见到场院里我童年的那种垛形图案,但这本身也已仅仅只是过来人二月二不愿摈弃的一个习惯而已。我便问母亲:现在还“压”囤么?母亲指了指堆满屋角的粮食袋子,笑着回答我:傻孩子,成堆打摞的粮食都没地方倒,哪里还有空去“压”呢?   同样的料豆习俗,在母亲眼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变的是母亲对儿子永不更改的牵挂。   哦,这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令我魂牵梦绕的料豆,该是历史的见证人,该是我赤诚情怀的使者:一头是故乡和故乡的童年,一头是眷恋,是已经长大了身为游子的我。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传说
关于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之后,大唐天下一夕姓武。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称周武皇帝。这在中国封建史上是一次*,妇女从“三从四德”的闰闱中走上至高无上的宝座,对封建传统无疑是一个震憾。传说中讲,武则天做天子,惹怒了玉皇大帝(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男人篡位合乎天理,女人却不行,连天帝也怒了。这实在可以看出男尊女卑是如何根深蒂固)。玉皇传命太白金星,叫他通知四海龙王,三年不得降雨人间,以示对武后的惩罚(群主和神祗们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利益,总是将无辜的百姓作为无谓的牺牲品。三年无雨,谁苦?百姓苦!能叫武后饿肚子吗?能叫权臣富豪饿肚子吗?)四海龙王按照玉帝的命令,不但庄稼保不主,老百姓吃水都有困难了。司管天河的玉龙见生灵涂炭,万民悲怆,动了恻隐之心,不顾玉帝的命令,决心拯救人间大众,在天河里喝足了水,布云施雨,普降甘霖。玉龙救了万民,但惹恼了玉帝。玉帝对龙说,待至金*豆开花,方放他出去。   天下百姓,感激玉龙拯救之恩,决心想法子救出玉龙,便约好天下各处人家,都在二月初二这天爆炒金黄的包谷米子。玉龙见此情景,灵机一动,向天呼叫太白金星,说:“金豆开花了,放我的时候到了,你还敢违抗玉帝圣旨不成了”太白金星阁下向人间一看,果然遍地金豆开花,于是信以为真。便放玉龙。此后,为了纪念敢干违抗天旨普救万民的玉龙,每逢二月二,人们就爆炒金豆。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关于“春龙节”的两种传说
  【 传说一】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传说二】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在这泥土气息浓郁的童谣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想,要是再有个公主,儿女双全,那该有多好啊!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粒仙丹,不久,龙母就怀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龙母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对龙宫的生活厌倦了,渴望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幸福。龙母知道女儿的心,她劝公主说:“孩子,龙宫里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到人间去呢?”龙女说:“龙子龙孙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有乐趣的生活。”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龙宫,还给她带了一个锦囊。龙女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飞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见远远地都干裂着嘴巴,庄稼都低垂着头,太阳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不远处,一个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劳动,公主走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你种地会有收获吗?”农夫苦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的老母亲还靠我养活呢!”龙女很同情他,从锦囊中取出几粒红豆,向地里一撒,一会儿,田里就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绿色。农夫一看赶忙向她行了个礼,说:“仙姑,这儿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仙姑救一救穷困的百姓。”龙女非常感动,她想,他真是个好人,一心想着别人。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她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酣畅地下了下来。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绿了,人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谢,公主脸上飞起了红云,说:“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百年合好。”小伙子听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领回家。再说公主离宫出走的事被龙王知道后,龙王非常恼怒,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天天想念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3:18

因为二月二是老人的诞辰(生日),所以孝顺的子女要给老人订制蛋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