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一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建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5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53

地球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探索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环境与物质资源的地球的奥秘是全人类的任务与目标,地球科学工作者要联合起来,相互协作,对这个引人入胜的万世难题进行有效的研究。

中国是一个地质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地质强国,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交流,我们有很多研究成果,需要与各国地学工作者交流,同时也有很多方面需要向各国地学界同仁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更需要加强与各国地学界同仁合作研究,直接沟通,共同探讨世界性的地学难题,希望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

我国与国际地学界合作的领域与内容十分广阔,当今国际地学研究的优选方向应当成为可供选择的热点项目。需要从3个方面来选择与国际的合作项目:第一类合作项目是合作研究我国的重大地质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亦是世界性的关键问题,但在我国具有最佳的可供研究的地质条件,并且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如青藏地区*动力学研究、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等;第二类合作项目是*研究项目,我国与各国科学家合作联合开展国内和国外的研究,如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计划以及大量的国际地质对比项目等;第三类合作项目是国内研究基础比较差的或尚未开拓的领域,争取参加到国外项目中去研究,如大洋科学钻探计划、深海矿产研究等。选择合作项目应当优先考虑目前已有相当合作基础,通过努力有望实施的项目。在上述的基本原则下,提出以下当前可进行国际合作研究的项目建议:

1)青藏高原岩石圈、*动力学研究

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青藏地区是全球最新的陆内板块拼合地带,地壳最厚的地带,是研究*动力学的理想区。世界各国地质学家在这个地区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都作为国际地学界重要的研究焦点之一,喜马拉雅地区国际地质讨论会频繁举行,研究工作不断深化。这个地区在我国亦始终是地学研究的重点,青藏高原地质、资源、环境、气象等国家级的研究项目不断,中法、中美等国际地学合作研究项目接连进行。已经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最近,又被国家批准开展“973”青藏高原地质、环境的基础研究项目。因此,在本区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国内基础亦比较好,是比较成熟的可供国际合作研究的项目。

2)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研究

这个项目被当前世界地学界所共同注目,因为大别—苏鲁地区是世界上超高压变质带出露面积最大,研究条件非常好的地区,是研究陆内造山运动理想区。国内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原地矿部均立有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一批研究成果,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3)地学深剖面(大断面)研究

中国是*地质国家,研究*岩石圈具有较好条件,有很多陆内构造运动的关键地带,需要进行地学深剖面的研究。过去20年内,原地矿部、国家地震局、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单位已先后组织完成了13条地学深剖面的研究。目前正在开展的有中美合作在*继续进行的第三阶段深剖面计划;由305项目、国土资源部、国家地震局和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支持的地学大剖面;中法合作的阿尔金地区的地学大剖面。今后,在这一领域尚有很大的合作余地。

4)*科学钻探

国家已经批准立项开展我国第一口*科学钻探工程,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并已选定在江苏的东海地区进行。本项工程亦已获得国际*科学钻探工程计划(ICDP)的支持,并将与国际合作进行。*科学钻探不但对探索地壳深部重大地质问题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对钻探、测井、实验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要进行引进与应用,将提高我国有关的地质研究探测技术。本次项目以及今后*科学钻探的项目开展国际合作对我国以及国际地学界都是十分必要的。

5)大洋科学钻探

国际上从1985年1月开始实施大洋钻探计划(ODP),该计划已安排到2008年,研究地球环境动力学,涉及地球的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的原因、结果、沉积物、流体以及作为变化营力的细菌;地球内部动力学,涉及地球内部与外界的物质和热的交换、岩石圈的变形作用与地震。这方面研究的内容很重要,我国由于缺乏手段,过去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参加到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中去就很有必要。1997年经国家批准,我国已作为大洋钻探计划的参加国,并且1999年已在我国南海进行了海洋钻探,我国以汪品先为首的一批地质专家参加了本项目计划的研究工作。这项合作计划必将促进我国对大洋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

6)大洋环境及洋底矿产资源研究

海洋环境及洋底矿产资源研究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因为这涉及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与未来的矿产资源。对洋底矿产资源的调查,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如继发现多金属结核之后,又发现钴结壳、喷流沉积的硫化物多金属矿、天然气水合物新能源等。有些国家,如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已有潜入水下6000m处的载人潜水器,直接进行观察与采集样品。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亦已开始这方面的调查。对于海洋岩石圈及环境的研究,在国际上有比较庞大的多国联合的合作计划,如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中的世界大洋环境实验(WOCB)、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计划、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海岸带陆地-海洋相互作用计划(LOICZ)、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态研究计划(GLOBEC)。在大洋环境与矿产资源研究领域,我国与国际当前的研究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需要积极地争取参加国际的联合研究,或与有关国家联合研究。

7)南极、北极地质环境研究

对南极的研究我国已有了起步,建立了两个考察站,进行长年的研究,并取得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有了立足之地。而对北极的研究还刚准备起步。在对极地研究的领域里与很多国家比,我们有较大差距。因此,在自主地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同时,努力争取通过各种途径与有关国家进行合作研究或参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8)地球深部、内部实验研究

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研究,中国作为地质大国显然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国内在这个领域先后亦进行了研究,但与国际相比,总体上差距较大。国家需要有重点地支持在这方面研究工作有基础的单位及科学家与国外相关的著名的研究单位与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或参与研究,以促进本领域在我国的发展。

9)矿产资源的研究

这是一个很大的研究领域,由于矿产资源在全球分布的不均一性,因此各国往往都有一些为别国所缺乏或不甚发育的矿产资源和成矿的地质环境,以及有关的成矿规律。世界矿床界都有共同的愿望,希望加强彼此的交流,开展合作研究。1963年成立的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促进工作。我国虽是矿产资源大国,有世界上独占优势的稀土、钨、锑、菱镁矿、滑石、叶蜡石等矿产,但不少矿产,如油气、铁、铜、铬、铂、钾盐、黄金、金刚石等矿产是贫缺的,而有一些国家如南非、澳大利亚、智利、加拿大及海湾国家等在这些矿产上有突出的优势。因此,我国也十分需要与各国开展各自所需的合作研究。过去,在改革开放的20年内,这方面已有很大的进展,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

10)全球变化研究

这是全世界的研究热点,而且必须由全球各国共同研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表达了世界各国对全球环境的关心,它为开展全球环境研究国际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全球变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全球环境这个核心内容。国际上已有庞大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我国已经参加了计划项目。我们需要把国内的研究与国际计划项目很好地结合,以便更有效地开展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卢良恕.1997.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持续发展.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卢炬甫.1996.恒星的终局与黑洞的确认.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朱兆良.1997.施肥与农业和环境.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朱德举,1998.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见:周光召主编.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曲焕林,程莉蓉主编.1998.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若新.1996.地球内部流体研究.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杨戟.1996.恒星形成问题.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建生、王绥琯等.1996.天文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梦熊.1997.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欧阳自远.1996.地球原始不均一性及对成矿与构造演化的制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宗枯,殷正宙.1998.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学.见:周光召主编,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新时.1997.全球变化中的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胡文瑞,吕达仁等.1996.空间科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黄荣辉,王明星.1996.气候系统动力学和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预测研究.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符淙斌,欧阳兵.1996.全球环境和生物圈动力学问题.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53

地球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探索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环境与物质资源的地球的奥秘是全人类的任务与目标,地球科学工作者要联合起来,相互协作,对这个引人入胜的万世难题进行有效的研究。

中国是一个地质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地质强国,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交流,我们有很多研究成果,需要与各国地学工作者交流,同时也有很多方面需要向各国地学界同仁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更需要加强与各国地学界同仁合作研究,直接沟通,共同探讨世界性的地学难题,希望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

我国与国际地学界合作的领域与内容十分广阔,当今国际地学研究的优选方向应当成为可供选择的热点项目。需要从3个方面来选择与国际的合作项目:第一类合作项目是合作研究我国的重大地质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亦是世界性的关键问题,但在我国具有最佳的可供研究的地质条件,并且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如青藏地区*动力学研究、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等;第二类合作项目是*研究项目,我国与各国科学家合作联合开展国内和国外的研究,如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计划以及大量的国际地质对比项目等;第三类合作项目是国内研究基础比较差的或尚未开拓的领域,争取参加到国外项目中去研究,如大洋科学钻探计划、深海矿产研究等。选择合作项目应当优先考虑目前已有相当合作基础,通过努力有望实施的项目。在上述的基本原则下,提出以下当前可进行国际合作研究的项目建议:

1)青藏高原岩石圈、*动力学研究

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青藏地区是全球最新的陆内板块拼合地带,地壳最厚的地带,是研究*动力学的理想区。世界各国地质学家在这个地区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都作为国际地学界重要的研究焦点之一,喜马拉雅地区国际地质讨论会频繁举行,研究工作不断深化。这个地区在我国亦始终是地学研究的重点,青藏高原地质、资源、环境、气象等国家级的研究项目不断,中法、中美等国际地学合作研究项目接连进行。已经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最近,又被国家批准开展“973”青藏高原地质、环境的基础研究项目。因此,在本区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国内基础亦比较好,是比较成熟的可供国际合作研究的项目。

2)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研究

这个项目被当前世界地学界所共同注目,因为大别—苏鲁地区是世界上超高压变质带出露面积最大,研究条件非常好的地区,是研究陆内造山运动理想区。国内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原地矿部均立有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一批研究成果,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3)地学深剖面(大断面)研究

中国是*地质国家,研究*岩石圈具有较好条件,有很多陆内构造运动的关键地带,需要进行地学深剖面的研究。过去20年内,原地矿部、国家地震局、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单位已先后组织完成了13条地学深剖面的研究。目前正在开展的有中美合作在*继续进行的第三阶段深剖面计划;由305项目、国土资源部、国家地震局和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支持的地学大剖面;中法合作的阿尔金地区的地学大剖面。今后,在这一领域尚有很大的合作余地。

4)*科学钻探

国家已经批准立项开展我国第一口*科学钻探工程,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并已选定在江苏的东海地区进行。本项工程亦已获得国际*科学钻探工程计划(ICDP)的支持,并将与国际合作进行。*科学钻探不但对探索地壳深部重大地质问题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对钻探、测井、实验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要进行引进与应用,将提高我国有关的地质研究探测技术。本次项目以及今后*科学钻探的项目开展国际合作对我国以及国际地学界都是十分必要的。

5)大洋科学钻探

国际上从1985年1月开始实施大洋钻探计划(ODP),该计划已安排到2008年,研究地球环境动力学,涉及地球的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的原因、结果、沉积物、流体以及作为变化营力的细菌;地球内部动力学,涉及地球内部与外界的物质和热的交换、岩石圈的变形作用与地震。这方面研究的内容很重要,我国由于缺乏手段,过去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参加到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中去就很有必要。1997年经国家批准,我国已作为大洋钻探计划的参加国,并且1999年已在我国南海进行了海洋钻探,我国以汪品先为首的一批地质专家参加了本项目计划的研究工作。这项合作计划必将促进我国对大洋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

6)大洋环境及洋底矿产资源研究

海洋环境及洋底矿产资源研究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因为这涉及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与未来的矿产资源。对洋底矿产资源的调查,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如继发现多金属结核之后,又发现钴结壳、喷流沉积的硫化物多金属矿、天然气水合物新能源等。有些国家,如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已有潜入水下6000m处的载人潜水器,直接进行观察与采集样品。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亦已开始这方面的调查。对于海洋岩石圈及环境的研究,在国际上有比较庞大的多国联合的合作计划,如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中的世界大洋环境实验(WOCB)、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计划、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海岸带陆地-海洋相互作用计划(LOICZ)、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态研究计划(GLOBEC)。在大洋环境与矿产资源研究领域,我国与国际当前的研究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需要积极地争取参加国际的联合研究,或与有关国家联合研究。

7)南极、北极地质环境研究

对南极的研究我国已有了起步,建立了两个考察站,进行长年的研究,并取得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有了立足之地。而对北极的研究还刚准备起步。在对极地研究的领域里与很多国家比,我们有较大差距。因此,在自主地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同时,努力争取通过各种途径与有关国家进行合作研究或参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8)地球深部、内部实验研究

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研究,中国作为地质大国显然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国内在这个领域先后亦进行了研究,但与国际相比,总体上差距较大。国家需要有重点地支持在这方面研究工作有基础的单位及科学家与国外相关的著名的研究单位与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或参与研究,以促进本领域在我国的发展。

9)矿产资源的研究

这是一个很大的研究领域,由于矿产资源在全球分布的不均一性,因此各国往往都有一些为别国所缺乏或不甚发育的矿产资源和成矿的地质环境,以及有关的成矿规律。世界矿床界都有共同的愿望,希望加强彼此的交流,开展合作研究。1963年成立的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促进工作。我国虽是矿产资源大国,有世界上独占优势的稀土、钨、锑、菱镁矿、滑石、叶蜡石等矿产,但不少矿产,如油气、铁、铜、铬、铂、钾盐、黄金、金刚石等矿产是贫缺的,而有一些国家如南非、澳大利亚、智利、加拿大及海湾国家等在这些矿产上有突出的优势。因此,我国也十分需要与各国开展各自所需的合作研究。过去,在改革开放的20年内,这方面已有很大的进展,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

10)全球变化研究

这是全世界的研究热点,而且必须由全球各国共同研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表达了世界各国对全球环境的关心,它为开展全球环境研究国际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全球变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全球环境这个核心内容。国际上已有庞大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我国已经参加了计划项目。我们需要把国内的研究与国际计划项目很好地结合,以便更有效地开展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卢良恕.1997.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持续发展.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卢炬甫.1996.恒星的终局与黑洞的确认.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朱兆良.1997.施肥与农业和环境.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朱德举,1998.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见:周光召主编.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曲焕林,程莉蓉主编.1998.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若新.1996.地球内部流体研究.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杨戟.1996.恒星形成问题.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建生、王绥琯等.1996.天文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梦熊.1997.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欧阳自远.1996.地球原始不均一性及对成矿与构造演化的制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宗枯,殷正宙.1998.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学.见:周光召主编,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新时.1997.全球变化中的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胡文瑞,吕达仁等.1996.空间科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黄荣辉,王明星.1996.气候系统动力学和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预测研究.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符淙斌,欧阳兵.1996.全球环境和生物圈动力学问题.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53

地球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探索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环境与物质资源的地球的奥秘是全人类的任务与目标,地球科学工作者要联合起来,相互协作,对这个引人入胜的万世难题进行有效的研究。

中国是一个地质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地质强国,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交流,我们有很多研究成果,需要与各国地学工作者交流,同时也有很多方面需要向各国地学界同仁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更需要加强与各国地学界同仁合作研究,直接沟通,共同探讨世界性的地学难题,希望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

我国与国际地学界合作的领域与内容十分广阔,当今国际地学研究的优选方向应当成为可供选择的热点项目。需要从3个方面来选择与国际的合作项目:第一类合作项目是合作研究我国的重大地质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亦是世界性的关键问题,但在我国具有最佳的可供研究的地质条件,并且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如青藏地区*动力学研究、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等;第二类合作项目是*研究项目,我国与各国科学家合作联合开展国内和国外的研究,如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计划以及大量的国际地质对比项目等;第三类合作项目是国内研究基础比较差的或尚未开拓的领域,争取参加到国外项目中去研究,如大洋科学钻探计划、深海矿产研究等。选择合作项目应当优先考虑目前已有相当合作基础,通过努力有望实施的项目。在上述的基本原则下,提出以下当前可进行国际合作研究的项目建议:

1)青藏高原岩石圈、*动力学研究

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青藏地区是全球最新的陆内板块拼合地带,地壳最厚的地带,是研究*动力学的理想区。世界各国地质学家在这个地区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都作为国际地学界重要的研究焦点之一,喜马拉雅地区国际地质讨论会频繁举行,研究工作不断深化。这个地区在我国亦始终是地学研究的重点,青藏高原地质、资源、环境、气象等国家级的研究项目不断,中法、中美等国际地学合作研究项目接连进行。已经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最近,又被国家批准开展“973”青藏高原地质、环境的基础研究项目。因此,在本区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国内基础亦比较好,是比较成熟的可供国际合作研究的项目。

2)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研究

这个项目被当前世界地学界所共同注目,因为大别—苏鲁地区是世界上超高压变质带出露面积最大,研究条件非常好的地区,是研究陆内造山运动理想区。国内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原地矿部均立有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一批研究成果,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3)地学深剖面(大断面)研究

中国是*地质国家,研究*岩石圈具有较好条件,有很多陆内构造运动的关键地带,需要进行地学深剖面的研究。过去20年内,原地矿部、国家地震局、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单位已先后组织完成了13条地学深剖面的研究。目前正在开展的有中美合作在*继续进行的第三阶段深剖面计划;由305项目、国土资源部、国家地震局和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支持的地学大剖面;中法合作的阿尔金地区的地学大剖面。今后,在这一领域尚有很大的合作余地。

4)*科学钻探

国家已经批准立项开展我国第一口*科学钻探工程,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并已选定在江苏的东海地区进行。本项工程亦已获得国际*科学钻探工程计划(ICDP)的支持,并将与国际合作进行。*科学钻探不但对探索地壳深部重大地质问题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对钻探、测井、实验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要进行引进与应用,将提高我国有关的地质研究探测技术。本次项目以及今后*科学钻探的项目开展国际合作对我国以及国际地学界都是十分必要的。

5)大洋科学钻探

国际上从1985年1月开始实施大洋钻探计划(ODP),该计划已安排到2008年,研究地球环境动力学,涉及地球的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的原因、结果、沉积物、流体以及作为变化营力的细菌;地球内部动力学,涉及地球内部与外界的物质和热的交换、岩石圈的变形作用与地震。这方面研究的内容很重要,我国由于缺乏手段,过去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参加到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中去就很有必要。1997年经国家批准,我国已作为大洋钻探计划的参加国,并且1999年已在我国南海进行了海洋钻探,我国以汪品先为首的一批地质专家参加了本项目计划的研究工作。这项合作计划必将促进我国对大洋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

6)大洋环境及洋底矿产资源研究

海洋环境及洋底矿产资源研究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因为这涉及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与未来的矿产资源。对洋底矿产资源的调查,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如继发现多金属结核之后,又发现钴结壳、喷流沉积的硫化物多金属矿、天然气水合物新能源等。有些国家,如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已有潜入水下6000m处的载人潜水器,直接进行观察与采集样品。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亦已开始这方面的调查。对于海洋岩石圈及环境的研究,在国际上有比较庞大的多国联合的合作计划,如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中的世界大洋环境实验(WOCB)、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计划、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海岸带陆地-海洋相互作用计划(LOICZ)、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态研究计划(GLOBEC)。在大洋环境与矿产资源研究领域,我国与国际当前的研究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需要积极地争取参加国际的联合研究,或与有关国家联合研究。

7)南极、北极地质环境研究

对南极的研究我国已有了起步,建立了两个考察站,进行长年的研究,并取得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有了立足之地。而对北极的研究还刚准备起步。在对极地研究的领域里与很多国家比,我们有较大差距。因此,在自主地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同时,努力争取通过各种途径与有关国家进行合作研究或参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8)地球深部、内部实验研究

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研究,中国作为地质大国显然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国内在这个领域先后亦进行了研究,但与国际相比,总体上差距较大。国家需要有重点地支持在这方面研究工作有基础的单位及科学家与国外相关的著名的研究单位与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或参与研究,以促进本领域在我国的发展。

9)矿产资源的研究

这是一个很大的研究领域,由于矿产资源在全球分布的不均一性,因此各国往往都有一些为别国所缺乏或不甚发育的矿产资源和成矿的地质环境,以及有关的成矿规律。世界矿床界都有共同的愿望,希望加强彼此的交流,开展合作研究。1963年成立的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促进工作。我国虽是矿产资源大国,有世界上独占优势的稀土、钨、锑、菱镁矿、滑石、叶蜡石等矿产,但不少矿产,如油气、铁、铜、铬、铂、钾盐、黄金、金刚石等矿产是贫缺的,而有一些国家如南非、澳大利亚、智利、加拿大及海湾国家等在这些矿产上有突出的优势。因此,我国也十分需要与各国开展各自所需的合作研究。过去,在改革开放的20年内,这方面已有很大的进展,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

10)全球变化研究

这是全世界的研究热点,而且必须由全球各国共同研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表达了世界各国对全球环境的关心,它为开展全球环境研究国际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全球变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全球环境这个核心内容。国际上已有庞大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我国已经参加了计划项目。我们需要把国内的研究与国际计划项目很好地结合,以便更有效地开展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卢良恕.1997.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持续发展.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卢炬甫.1996.恒星的终局与黑洞的确认.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朱兆良.1997.施肥与农业和环境.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朱德举,1998.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见:周光召主编.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曲焕林,程莉蓉主编.1998.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若新.1996.地球内部流体研究.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杨戟.1996.恒星形成问题.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建生、王绥琯等.1996.天文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梦熊.1997.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欧阳自远.1996.地球原始不均一性及对成矿与构造演化的制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宗枯,殷正宙.1998.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学.见:周光召主编,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新时.1997.全球变化中的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见: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胡文瑞,吕达仁等.1996.空间科学.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黄荣辉,王明星.1996.气候系统动力学和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预测研究.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符淙斌,欧阳兵.1996.全球环境和生物圈动力学问题.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