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1:27
《秋水》由景人事,由事人理,层层深人的写作手法。开头一段景物描写苍劲雄浑,历来为人赞叹。寥寥几笔,就展现了一幅辽阔深远、迷蒙苍茫的水的图画。接下来写河伯开始“欣然”于自己的“径流之大”,继之见到大海,“望洋向若而叹”,河伯始骄后惭之状如在眼前。最后以北海若与河伯的对话,揭示哲理。先以相对论的观点借海神之口,以先扬后抑的方法,阐释相对于天地来说,大海也很渺小,“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又以反问的语气,说明中国(中原)在海内,就像一粒小米在大仓里;一个人比起万物,犹“似豪末之在于马体”。又以“无为”、“不争”的道家思想对五帝、三王、仁人、任士的“所连”、“所争”、“所忧”、“所劳”进行了否定,对辞让君位的伯夷和主张仁义的孔子进行了讽刺。再借海神之日宣扬不可知论和齐物论。认为世事万物是万分复杂和变异不定的,因此人要认识它们是不可能的,不如抹煞它们的区别,以“齐一”与同等的态度来对待,不要以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城。文章就是这样层层深人,虽由相对论导向了不可知论,读来却让人兴味盎然。《秋水》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庄子过人的想像力和理解力使他成为比喻高手。他的每一个寓言都是一个大比喻,而大比喻之中往往又套一些小比喻。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是一个大比喻,为了更好地阐明观点,又用了其他一些小比喻。形象生动的比喻,使玄妙深奥的哲理变得妙趣横生、浅显易懂,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与亲和力。不少既贴切又有哲理的比喻句丰富了汉民族的语言宝库,成了人们熟知的名句,“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寓言所形成的典故与成语如“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井底之蛙”等等,不仅是对生活的形象性、哲理性概括,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穿透力,而且是对中国语言文学的一大丰富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