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5:26
张相,父早故,靠母亲做工艰难度日将他抚养*。张相先生事母甚孝,母亦登高龄。他早年潜心旧学,清末**,甲午战后,深感科举无用,又曾研求日语,希望通过翻译绍介,探求东西各国富强之原。他译的《19世纪外交史》,做到信、达、雅三长,为清末有心国际政局的人所推崇。
1902年后担任杭州安定学堂、府中学堂、宗文学堂的文史讲席,很多学生受到他的熏陶、教诲。中华书局编辑所金兆梓等都是他的学生,徐志摩是他的及门弟子。1914年,先生应上海中华书局之聘,编审文史地课本,主持教科图书部,后任编辑所副所长,先后三十年。(1917年因书局业务停顿,一度离去重新教学,1920年初又被请回书局)旧中国编教科书,业内竞争很厉害,要求在统一的“部颁标准”里争奇斗胜,而这标准又经常随时局变幻、*更迭而不断改订,也是很不好吃的一碗饭。中华书局教科书畅销,得张相先生之力甚多。
1945年夏,先生病逝沪寓,享年六十九岁。而《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在海外也有影响。它从搜集资料,增补修改,多次易稿,前后经过十几年的功夫。张相先生说过,他一生做的事无数,这部书是他花心血最大,抱病坚持完成的。稿本有一箱子,都是用蝇头小楷誊写清楚的。张相亡故后,中华书局买下了这部书稿。当时上海正是沦陷时期,书局营业不振,加以物价飞涨,稿费是极其微薄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书稿经金兆梓、朱文叔和张文治校订,排版待印。初,对这部书的销路问题还有过争论,认为太专门,需要的读者不会多,上海只订货五百部,曾一度拆版。后来还是由叶圣陶、金兆梓二先生的建议,才重新排。
张相先生是谦谦君子,不好名而务实,性豁达诙谐,博闻强识。他平日爱听京昆剧,是沪、杭剧院的常客,收集的戏曲唱片甚多。不知者以为他仅是个戏迷,其实张相先生还在听戏中揣摩戏曲的声调音韵,尖团阴阳,辨析细微,通其变化,以为著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5:26
张相,父早故,靠母亲做工艰难度日将他抚养*。张相先生事母甚孝,母亦登高龄。他早年潜心旧学,清末**,甲午战后,深感科举无用,又曾研求日语,希望通过翻译绍介,探求东西各国富强之原。他译的《19世纪外交史》,做到信、达、雅三长,为清末有心国际政局的人所推崇。
1902年后担任杭州安定学堂、府中学堂、宗文学堂的文史讲席,很多学生受到他的熏陶、教诲。中华书局编辑所金兆梓等都是他的学生,徐志摩是他的及门弟子。1914年,先生应上海中华书局之聘,编审文史地课本,主持教科图书部,后任编辑所副所长,先后三十年。(1917年因书局业务停顿,一度离去重新教学,1920年初又被请回书局)旧中国编教科书,业内竞争很厉害,要求在统一的“部颁标准”里争奇斗胜,而这标准又经常随时局变幻、*更迭而不断改订,也是很不好吃的一碗饭。中华书局教科书畅销,得张相先生之力甚多。
1945年夏,先生病逝沪寓,享年六十九岁。而《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在海外也有影响。它从搜集资料,增补修改,多次易稿,前后经过十几年的功夫。张相先生说过,他一生做的事无数,这部书是他花心血最大,抱病坚持完成的。稿本有一箱子,都是用蝇头小楷誊写清楚的。张相亡故后,中华书局买下了这部书稿。当时上海正是沦陷时期,书局营业不振,加以物价飞涨,稿费是极其微薄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书稿经金兆梓、朱文叔和张文治校订,排版待印。初,对这部书的销路问题还有过争论,认为太专门,需要的读者不会多,上海只订货五百部,曾一度拆版。后来还是由叶圣陶、金兆梓二先生的建议,才重新排。
张相先生是谦谦君子,不好名而务实,性豁达诙谐,博闻强识。他平日爱听京昆剧,是沪、杭剧院的常客,收集的戏曲唱片甚多。不知者以为他仅是个戏迷,其实张相先生还在听戏中揣摩戏曲的声调音韵,尖团阴阳,辨析细微,通其变化,以为著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5:26
张相,父早故,靠母亲做工艰难度日将他抚养*。张相先生事母甚孝,母亦登高龄。他早年潜心旧学,清末**,甲午战后,深感科举无用,又曾研求日语,希望通过翻译绍介,探求东西各国富强之原。他译的《19世纪外交史》,做到信、达、雅三长,为清末有心国际政局的人所推崇。
1902年后担任杭州安定学堂、府中学堂、宗文学堂的文史讲席,很多学生受到他的熏陶、教诲。中华书局编辑所金兆梓等都是他的学生,徐志摩是他的及门弟子。1914年,先生应上海中华书局之聘,编审文史地课本,主持教科图书部,后任编辑所副所长,先后三十年。(1917年因书局业务停顿,一度离去重新教学,1920年初又被请回书局)旧中国编教科书,业内竞争很厉害,要求在统一的“部颁标准”里争奇斗胜,而这标准又经常随时局变幻、*更迭而不断改订,也是很不好吃的一碗饭。中华书局教科书畅销,得张相先生之力甚多。
1945年夏,先生病逝沪寓,享年六十九岁。而《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在海外也有影响。它从搜集资料,增补修改,多次易稿,前后经过十几年的功夫。张相先生说过,他一生做的事无数,这部书是他花心血最大,抱病坚持完成的。稿本有一箱子,都是用蝇头小楷誊写清楚的。张相亡故后,中华书局买下了这部书稿。当时上海正是沦陷时期,书局营业不振,加以物价飞涨,稿费是极其微薄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书稿经金兆梓、朱文叔和张文治校订,排版待印。初,对这部书的销路问题还有过争论,认为太专门,需要的读者不会多,上海只订货五百部,曾一度拆版。后来还是由叶圣陶、金兆梓二先生的建议,才重新排。
张相先生是谦谦君子,不好名而务实,性豁达诙谐,博闻强识。他平日爱听京昆剧,是沪、杭剧院的常客,收集的戏曲唱片甚多。不知者以为他仅是个戏迷,其实张相先生还在听戏中揣摩戏曲的声调音韵,尖团阴阳,辨析细微,通其变化,以为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