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06: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23:36
相传,“瘪三”这一词汇的起源与一段历史有关。据说在英国租界时期,有一名红头发的侍卫驱赶着一名从安徽江淮地区逃难而来的小小乞丐,他用带有贬义的英语"nasty"(讨厌的)和"Beggar"(乞丐)来形容这个小男孩,称他为"瘪三"。小男孩因饥饿难耐,试图潜入厨房偷取一只法国面包,不幸被侍卫发现,遭受追赶。在逃跑的过程中,他一边跑一边吃面包,最终还是被抓住,遭受了严惩。幸运的是,一位姓周的鱼贩及时出现,解救了他。侍卫口中不断喊出的“瘪三”一词,逐渐在市井间流传开来,演变成了一种广泛使用的贬义词汇。
另外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当时的上海深受英语影响,洋泾浜英语盛行。"Begger sir"这个短语被上海话音译成了“瘪三”,其含义与最初的用法一致。从外来语的角度来看,这个词语的诞生确实具有一定的国际背景。因此,认为“瘪三”是外来语的说法更为准确,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交融和语言变迁。
吴语词,原仅为上海话词汇,后通用于北部吴语区(吴语太湖片),而*时期作家们的文学创作更将其带向了全国,现已收录至普通话词汇中。“瘪三”通常指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他们通常是很瘦的,穿得破破烂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