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1:52
共1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8:58
孟母先是住在墓地旁边,然后是搬到商铺旁,最后搬到了学堂附近。
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白话释义: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此文出自汉朝韩婴所写的《韩诗外传》。
写作背景:
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其诗语与齐、鲁大不相同,他推测《诗》之意,杂引《春秋》或古事,与经义不相比附,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皆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燕、赵言《诗》皆本于韩婴。赵子、淮南贲生即其高徒。
赵子传蔡谊,三传形成韩诗的王学,食子学和长孙学,学徒甚多。后人认为他的《诗》学不如《易》学精深,司隶校尉盖宽饶本受《易》于孟喜。
韩婴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其思想直接承袭荀子,但又尊信孟子,以“法先王”代替“法后王”,以“人性善”代替“人性恶”。使儒家内部斗争最激烈的两派观点达到统一。他吸收周秦观点,并加以改造和更新,认为“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
统治者必须节制*,“轻谣薄赋”,“使民以时”,避免战争;以“谦德”为立身行事的准则,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国家,近足以守其身”。为了维护大一统,他主张忠高于一切,孝从属于忠,若忠孝必舍其一,则宁做忠臣,不为孝子。臣下对君主要“以道覆君而化之”,“以德调君而辅之”。对君主进谏要讲究方式,他认为比干“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
伍子胥“以谏非君而恶之”,是“下忠”。因而反对廉洁直方,不赞成传统儒家崇敬的伯夷,叔齐、卞随、介子推、原宪等人的廉洁气节,而赞成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由其道,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从而使臣民不为名不为利,能上能下,不悯不怨。不耻污君,不辞小官,百依百顺的顺民。
他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贵民”的思想。认为“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统治者要“以百姓为天”,要想治理天下,必须“养民”。
统治阶级必须不淫佚侈靡,应节俭,“用不靡时,养不害生”,以达到“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为此,必须“教民”。以为“愚民百万,不为有民”。
文章简介: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10:16
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尽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太谷秧歌《孟母三迁》从编剧、作曲、导演、演出由太谷的文艺创作队伍、剧团担当,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由北京和晋中的专业团队设计制作,将传统表演与现代舞美完美结合起来,相映成辉,这是对太谷秧歌的发展和提升,对太谷秧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扩展资料
社会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11:51
1、三迁位置分别是: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今名凫村,现属曲阜市)——邹县城西庙户营——学宫之旁
2、孟母三迁故事:
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起初,他家居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今名凫村,现属曲阜市),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邹县城西庙户营。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啸,还有江湖骗子瞒哄欺人。孟子受环境的影响,又去模仿商人的样子,有时学着骗人。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也不利,又把家迁到学宫之旁。邻居的孩子都去上学。孟子嚷着也要去,孟母答应了孟子的请求。开始孟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背着母亲不去读书。母亲听说后非常生气。一天,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儿子逃学回来,拿起刀子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并说:我织布供你读书很不容易,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就无法织成。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你学习和我织布是一样的道理,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经过孟母断机以教,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从此他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13:42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我国的春秋时期,也就是东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15:50
孟母三迁发生在古时候的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邹县城西的庙户营以及学宫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18:15
孟母三迁发生在: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今名凫村,现属曲阜市)-邹县城西庙户营-学宫之旁,三处地方。孟母三迁,汉语成语,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出自《孟子题词》。“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20:56
问你在哪,答案山东简单明了
不会就不要复制那么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23:54
应该是山东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9 03:09
问你在哪,答案山东简单明了不会就不要复制那么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9 06:57
山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9 11:02
当然是山东啦啦啦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