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1:4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9:41
首先要测出合金的质量M和体积V,求M用天平或精度高的秤即可,测V可能会比较麻烦,这取决于它的形状,若是规则几何体,则可用尺测,再用公式算;若不是,则可用排水法,即V=v排水。然后根据p(rou)=M/V算出合金密度(为了方便,在后文用T来表示)。
下一步就是列方程组。
令组成合金的金属A、B的密度分别为E、F(这应当是已知的),设金属A、B的质量为MA、MB,则有:
方程一:MA+MB=M
方程二:M/(MA/E+MB/F)=T
联立求解,即可得出两种金属的质量。
阿基米德查清"王冠疑案"用的就是上述的物理方法,他把王冠浸没于水中,用王冠的质量除以它排开水的体积,发现王冠的密度小于金的密度,所以其中必然搀假。
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的教学反思及感悟
钟海
整整的3个星期的时间来进行“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与沉”的教学,关于浮力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对知识应用最抽象的知识。因此,我充分的利用好时间,放慢学习的进度,争取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学好这一部分,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后天单元检测,只能用成绩来说明一切。
一、本阶段时间的学习,有如下几个特点:
1、对于每一个实验探究,都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有个别的知识点还补充了探究实验,并印发了相应的讲义。如: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外形有关?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2、对于每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在报纸或者基础练习上均找出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布置家庭作业,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精讲。
3、注重基础知识的背诵&记忆,及时的印发讲义,在课堂上利用小的时间进行检测,教师及时的披阅,让学生查缺补漏,及时的复习。通过多次的课堂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越来越好,这就对相应的练习打下了基础,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保证。
4、每一节课都进行认真的预备,打印相应的预习讲义,把知识的梯度放小,便于学生自学和交流。
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很多的学生作业不完成,抄袭作业,甚至错误也不管,只管抄作业。
2、学生在课堂交流的时候,谈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影响了小组交流的效率,直接影响了学习。
3、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多数学生不完成,甚至布置了2次作业,到了课堂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完成。
以上是我在这段时间教学中的总结和反思,总的来说自我感觉还不错。到底怎么样,还是看后天的单元考试吧。用的试卷是3月底的时候全区的月考试卷,跟兄弟学校比较一下,也做到自己心中有数。
我同事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9:41
体积相同 密度不同 那么质量就不同 如果质量相同密度不同那么所排出的水的体积就不同 体积不同就可以计算出密度的不同 从而就可以知道了哪个是金子那个不是金子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9:41
p=m/v P测≠P金 或= 依据密度不同物资一般不同
P平均*V=P1*V1+P2*V2
V=V1+V2(不计体积损失)
参照物和实验物的 要测的 或要证明的[条件不同测的不同]
其他自己翻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9:42
物理教学中,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结合教材挖掘素质教育的典型事例,精心设计素质教育的教学结构,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以下谈谈笔者利用物理课堂,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素质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培养学生描绘物理图景、建立空间想象的能力
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这一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过渡的.指导学生描绘物理图景,建立空间想象,能使这一过程快速、顺利地进行.
如运动学中的追击问题、火车过桥问题等,是初二学生首先遇到的物理难题.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描绘出物理图景后,便拉近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之间的距离,使难变易了.又如在牛顿第一定律建立过程中做演示实验时,学生直接观察到的是:小车从斜面滑下,经过不同粗糙平面时滑行的距离不同,反映出阻力大小对运动的影响,但牛顿定律所叙述的是“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所处的状态,而不受力的物体客观上是不存在的.这里要打通学生的思维障碍,就要引导学生描绘理想化的物理图景,并进行推理.根据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平面越光滑(平面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在水平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就越远.再引导学生想象出“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外力作用之合为零,即物体在一个既光滑又无限长的水平轨道上运动”的情景,学生自然地得出“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最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所得出的结论,是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几代物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事实想象推理、归纳才得出的一条重要定律.这一堂课,学生既顺利地建立起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也了解了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积极思维、大胆猜测、严密推理、归纳结论的综合素质.通过这样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2.利用教材章头和课头的问题设疑,启迪学生善于思考
利用新教材在每章开头的几个问题对学生提问,能引起学生注意,从而启动学生动脑思考,活跃思维.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可以生动的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可以利用这些问题,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带着问题去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渴望从课堂知识中去找答案,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求知心理,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打好基础.如讲测量物体长度时,先出示有关反映长短尺寸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其长度并提问:你的视觉判断正确吗?激发学生动手去进行长度的测量,学习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讲平面镜成像时,先出示平面镜成像图片,提问物像等大吗?物、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吗?在水深为两米的水面上看月亮,像距水面有多远?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是“2m”,有的学生认为是“3.8×105km”,不同的答案,激发了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求知欲,为接受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点亮了“灯”.
力的作用是生活中常见的普遍现象,但有的问题很多学生一时说不清楚.如马拉车的力大、还是车拉马的力大?鸡蛋碰石头,鸡蛋受力大,还是石头受力大?大气压有多大?你感觉到了吗?马得堡半球实验中,大气压力比16匹马的拉力还大,你相信吗?等等.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动向,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设想了各种可能答案,有的来自生活经验,有的来自想象,有的来自猜想等等.当在课堂上看到实验事实或接受了老师的知识信息后,再反思自己对与错的原因,这样可使学生按照自己认识问题、接受知识的规律,顺利掌握新知识.
3.用教材的“想想议议”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扩展知识以及语言表达的综合素质.
新教材的许多章节最后编入了“想想议议”,如果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讨论,能使学生在理解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扩展知识的应用,加深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完浮力以后,有这样的想想议议:从水下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如何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在水里的体积如何变化?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这一连串问题对学生来说,可谓来势凶猛.引导学生依据物理知识、规律进行分析,找出前因后果,将问题化简为易、各个击破,使问题的解决成为联系前后内容的桥梁.其“想想议议”的步骤如下:
①重力的概念是什么?大小等于多少?
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所受的力叫做重力.其大小为G=mg.
议:皮球质量不变,g是常量,故重力不变.
②浮力的概念是什么?其大小由什么决定?
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做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下表面所受水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所受水向下的压力差.
议:当皮球处在水面以下时,其下表面、上表面由于水的深度不同,浮力等于其二者的压力差,可能为恒值.但随着皮球上浮,球上表面已出水部分受液体的压力为零,而且随着球的上表面浮出水面面积增大,则液体对球的上表面压力减小为零.下表面的压力在上浮过程中由于深度的减小而减小,即F浮=F下-0,所以浮力可能变小.
③球浸在水里的体积如何变化?
答:因上浮过程中球露出水面的体积越来越大,所以浸在水里的皮球的体积变小.
④浮力的变化趋势和浸没体积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关系?
答:随着球的上浮,浸入在液体里的球的体积越来越小,浮力可能越来越小
设疑: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球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有关,这一答案是否正确留在下节课讨论学习.}
这样的“想想议议”产生的效应是多方面的.一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难度大的问题采取分割突破;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现象分析找到本质;三是对学生进行继续设疑,启发思考,如第四步的设疑为下一节课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埋下伏笔,可谓一议多得.
在电路知识的课后,“想想议议”是一个电路设计:一个商品仓库后门进货,前门取货,现有红、绿两只灯泡和一个电铃装在一块板上,另有一个电池组、两个开关,还有若干根导线,利用这些材料,设计成一个电路:电铃响,同时红灯亮,表示取货人在前门按开关;电铃响同时绿灯亮,表示送货人在后门按开关.
想:红、绿灯亮电铃都要响,电铃应设计在什么位置?
议:装在总路上.
想:红灯亮,绿灯不亮;绿灯亮,红灯不亮.应怎样设计?
议:并联成两个支路,因为并联的各支路互不影响.
想:用什么元件控制电路,怎样连接?
议:用开关,串联在被控制的电路中.
做:请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
想:这一电路能不能用于医院病房和值班室的电路?能不能用于各种竞赛主持台和各赛台的电路?请设计电路.
这样的“想想议议”效果是:一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串、并联电路的知识得以应用;二是学生自己按要求设计电路,连接实物图,动手、动脑的素质得以培养,并感受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成就感;三是继续扩散思维,为竞赛场和医院设计电路,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学的电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应用的普遍性,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学习物理、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志趣.
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结果是什么呢?狭义的理解,就是学生把老师所教的知识还给老师后,剩下的就是素质.即具有良好的做人品德、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素质某种意义上比教给学生的知识更宝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9:43
有生活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