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楠生的研究领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1:0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3:56

⑴油气成藏史和成藏机理;⑵油气藏形成与分布;⑶沉积盆地热*和热历史研究;⑷沉积盆地温压场。
代表性科研工作
【1】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有机质自由基热演化的时间-温度效应机制研究(40472066)”(研究期限:2005-2007年)
【2】国家“973”二级课题“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生烃条件与生烃史分析(2005CB422102)” (研究期限:2005-2008年)
【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碳酸盐岩地区有机质高-过成熟的热演化历史及古地温恢复方法探”(研究期限:2006-2008年)
【4】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重大项目的二级课题“渤海湾地区优质烃源岩分布预测与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研究期限:2006-2008年)
【5】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沉积盆地中微量元素抑制或催化有机质成熟的机理(40342014)”(研究期限:2004-2004年)
【6】中石化“十五”重大项目“郯庐断裂中段两侧盆地烃源岩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P03007)”课题(研究期限:2003-2005年)
【7】国家“973”二级课题“典型叠合盆地热历史恢复方法研究(G1999043302)”(研究期限:2000-2004年)
【8】中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沉积盆地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异常的有机-无机作用成因机理(03E7011)”(研究期限:2003-2005年)
【9】中石化西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大型科研项目“准噶尔盆地有效烃源岩分布特征、演化历史和油源贡献”课题 (研究期限:2004-2007年)
【10】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基金项目“沉积盆地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区古地温恢复方法探索(03108)”(研究期限:2003-2005年)
【11】国家“十五”攻关子课题“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2001BA605A09)”(研究期限:2000-2003年)
【12】SINOPEC“十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八面河油田成藏组合模式研究”(研究期限:2000-2003年)
【13】CNPC“九五”项目*课题“柴达木盆地温压场研究(970208-04-01)”(研究期限:1996-1998年)
【14】国家“973”配套项目“黄骅坳陷歧口凹陷下第三系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与模式”(研究期限:2003-2004年)
【15】胜利油田横向课题“沾化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研究”(研究期限:2005-2006年)
主要论著
[1]邱楠生,苏向光,李兆影,柳忠泉,李政,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⑷:1127-1135. [SCI收录]
[2]邱楠生,李慧莉,金之钧,朱映康. 碳酸盐岩层系热历史恢复的有机质自由基古温标研究. 地质学报,2006,80⑶:390-397.
[3]邱楠生,汪为孝,谢明举,沉积盆地中镜质组反射率异常的物理化学环境探讨.地质学报,2006,80⑾:1760-1769.
[4]庞雄奇,邱楠生,姜振学,2005,油气成藏过程定量模拟.石油工业出版社.
[5]Qiu Nansheng,Zha Ming,Wang Xulong,Yang Haibo,2005,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Junggar Basin,Northwest China: Constraints from Ro and apatite fission track modeling. Petroleum Geosciences,11⑷:361-372.[SCI收录]
[6]邱楠生,李慧莉,金之钧,2005,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区热历史恢复方法探索.地学前缘,12⑷:561-567.
[7]邱楠生,胡圣标和何丽娟,2004,沉积盆地热*研究的理论和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240pp.
[8]Qiu Nansheng,2003,Geothermal regime in the Qaidam basin,northeast Qinghai-Tibet Plateau. Geological Magazine. 140⑹:707-719[SCI收录]
[9]Qiu Nansheng,Kang Yongshang and Jin Zhijun,2003,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field in the Tertiary succession of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Northeast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⑸:493-507 [SCI、EI收录]
[10]邱楠生,金之钧,李京昌,2002,沉积盆地热演化分析中热史波动模型初探.地球物理学报,45⑶:398-406. [SCI收录]
[11]Qiu Nansheng,2002,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Qaidam Basin,China--evidence from Ro and Apatite fission track data. Petroleum Geosciences. 8⑶:279-285 [SCI收录]
[12]邱楠生,金之钧和胡文喧,2000,东营凹陷油气充注历史的流体包裹体分析.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⑷:95-97.
[13]邱楠生和金之钧,2000,油气成藏的脉动式探讨.地学前缘,7⑷: 561-567.
[14]邱楠生,康永尚和樊洪海等,1999,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温度压力和油气分布相互关系探讨.地球物理学报,42⑹:826-833. [SCI收录]
[15]Qiu Nansheng and Wang Jiyang,1998,The use of free radicals of organic matter to determine paleogeo-temperature gradient.Organic Geochemistry. 28(1/2):77-86. [SCI、EI收录]
[16]Qiu Nansheng,Wang Jiyang and Zhou Licheng et al.,1995,.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in sedimentary basin by using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 techniques. Chinese Science Bulltin. 40⒆:1625-1628. [SCI、EI收录]
[17]邱楠生和金奎励,1992,利用激光诱导荧光确定新煤阶参数的方法.科学通报,37(22):2072-2075.
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
【1】教育部2006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热*、热历史及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排名第一;
【2】教育部2005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油气运聚成藏与挖潜勘探》,排名第八;
【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2年度技术创新一等奖:《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排名第11;
【4】教育部200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基础研究及资源评价》,排第15;
【5】湖北省200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八面河油田挖潜勘探》,排名第六
【6】第九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学生培养情况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采取指导、交流与相互探讨的方式,培养其科研思路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原则上不要求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主要以上课和查阅相关文献为主,学会撰写科技论文,着重了解某方面科研的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进入论文阶段后,选定论文题目、进一步进行文献阅读和分析,进入工作的培养阶段。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前至少公开发表论文1篇(含接受)。研究生进入论文后的补助将依据其工作表现,在学校规定的基础上给予奖励。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