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六课《万年牢》中的最后自然段三处提到了‘万年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8:5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13:33

本文中三处提出的“万年牢”有着不同的涵义,本质上对全文产生了一个不同涵义却又相互密切的内在关系。

  第一处,指的是作者父亲所采用的糖葫芦制作手艺高,技术好,其体现在裹糖的均匀与不怕冷热潮的特性上。

  第二处,则是引申第一处的涵义,说明了其父亲因为制作水平的因素,导致了其生意与顾客之间产生的牢固关系,即文中的凭良心做买卖,所以会“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

  第三处,则是对文中前两处的总结,说明其父亲手艺好,生意兴旺的本质原因,成为一个切题、点题、贯通全文的存在。即,其父亲各种外在的如手艺、生意的“万年牢”,都是因为其父亲本身人品好,“万年牢”的缘故。

================
所以,这三处“万年牢”,即可以做到承上启下的贯穿作用,又可以成为一篇令人反思学习的倒述性文章。

并且,可以教会阅读此文的人们学会认真务实,自内而外,自浅而深的朴实道德观念。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