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主义反智主义的具体体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14:5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7:07

社会文化中的反智现象,如芙蓉姐姐现象,被视作对知识和理性的挑战。政治领域中,执政精英与学术精英的脱节,与民众意见相悖,往往会引发嘲笑和反抗。教育领域中,反对学习非实用学问,如中国的“读书无用论”,也是反智主义的一种体现。


“反智主义”这一概念源于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的著作,他揭示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共和党对知识分子的贬低,如艾森豪威尔时期的“鸡蛋脑袋”说法,以及麦卡锡主义对知识阶层的攻击。霍夫斯塔特的分析揭示了美国文化中的反智传统,尽管最初是贬义词,但它在当今社会仍有所影响。


在中国,反智主义的概念引入之初也是负面的,如的文章将它与主义相联系。如今,反智主义现象在娱乐和网络界尤为明显,其根源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多方面束缚引发的反抗意识。


反智主义反对传统的约束和精英阶层,如美国麦卡锡主义的兴起。在中国,知识分子常常被视为精英,因此反智主义者对其持怀疑和鄙视态度。这种反智思维在“读书无用论”的流行中有所体现,被认为是高校扩招和就业不公的产物,实则是对知识和理性的一种否定。


历史上的崇智与反智并存,尊崇知识的思想曾支撑华夏文明,但反智主义的阴影也时常浮现,如“焚书坑儒”和“文化大”。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仍需面对反智主义的挑战,精英阶层的抵制是抵制其蔓延的关键。霍夫斯塔特指出,反智主义并非单一情感,而是包含复杂情感,其影响深远且广泛。




扩展资料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作反智论,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论。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