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3小时前
公元九百九十二年,宋太宗赵匡义命翰林学士王着编纂了[淳化阁帖],其中卷五内记载了两部古代文字:[仓颉书]二十八字和[夏禹书]十二字,以及湖南衡山岣嵝峰上的[岣嵝碑文]七十七字,总计一百一十七字。
[仓颉书]的历史记载可见南宋郑樵的[通志。金石略],提及二十八字的[仓颉石室记],存放于仓颉北海墓中,但早期无人识读。直到李斯认识了其中八字,叔孙通识得十三字,孔子也曾探访。[岣嵝碑文]最早出现于三国魏人张揖的[广博],记载岣嵝峰上有碑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提到了禹碑的蝌蚪文字。
《苍颉书》内容反映出古人对养老、用武和教育的重视,如“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其与[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道之行’的大同理想相契合,体现了古代仁人志士的追求。
而[夏禹书]记载了夏代对战争与祭祀的严肃态度,与《左传》中的‘祀与戎’相符,说明夏禹治水时已将这些活动视为国家大事。[岣嵝碑]则详述了禹受命治水的艰辛历程,与《禹贡》和《夏本纪》记载一致,且与保利集团收藏的青铜器[遂公盨]上的詺文相似,但文字更为古老,识别难度较高。明代杨慎对此碑文有深入研究,但仍有待进一步校正和完善。
夏朝文字,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尚未明确证实发现有关夏代的文字资料。但种种迹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国内学者马贺山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完备的文字,传统文字学所谓的“六书”在甲骨文中大多具备,是其文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代甲骨文的出现决不会是从天而降的,在它之前应有其发生演变的过程。因此,在先商时代,文明程度高于商族的夏族统治者,也应有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这才符合文字发生与演变的规律。